2025年04月26日
第01版:

“皇冠顶端的明珠” 何以闪耀济宁

图为珞石科技机器人生产车间。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项清 摄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兆锋

从科幻影像到现实应用,机器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济宁,从地下千米的煤矿机器人,到翱翔天际的工业无人机;从大棚采摘草莓的机器人,到穿梭街巷的无人配送车……形态各异的“济宁造”机器人正以硬核实力重塑城市基因。

近年来,济宁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部署要求,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了产业链条完整、市场主体活跃、平台支撑坚实的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市拥有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42家,业务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山东省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山东基地(济宁)。

破局: 一场赛事点燃产业火种

谋事早、行动快、措施实,是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

201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济宁邹城成功举行,为机器人产业在济宁发展悄然埋下了火种。

“连续七年承办大赛,不仅为我们带来科研、人才和技术资源,更凝聚了共识,增强了信心,为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济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场赛事开启了济宁机器人产业的“破冰之旅”。2017年起,珞石、硅步等企业陆续落地,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济宁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数据显示,济宁已形成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细分产业链,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近五年年均增长率超20%,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珞石科技、天河科技等企业跻身国产机器人品牌前十。从火种到燎原,济宁机器人产业的聚变之路由此展开。

聚变: 全产业链生态崛起

走进珞石智能制造基地,机器人“军团”正以0.02毫米的重复定位精度,有节奏地挥舞着机械臂,忙着“机器人生产机器人”。作为国家级高速高精度工业机器人链主企业,珞石科技的产品已应用于特斯拉、宝马等巨头的生产线,柔性协作机器人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带动了20余家本地配套企业的发展。

在调试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手握机械臂末端示范完一套操作后,协作机器人便能精准复现动作。无需编程就能完成指定操作,大大降低机器人的使用门槛。“我们掌握控制器、伺服系统等核心技术,成本比进口低30%。”公司副总经理王双自豪地介绍,“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五年超15%,2024年出货量同比翻番。”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济宁机器人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以珞石科技为代表的机器人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本体制造集群,以天河科技、金科星机电、兖煤黑豹为代表的矿用装备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集群,以信多达、海富电子等企业为重点向上下游延伸的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业务范围覆盖一二三产,形成集聚优势,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

近两年,济宁还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需求,推进凯泰焊接、明池精密、捷控机器人等一批机器人及配套产业项目相继投产,持续壮大产业集群。例如,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龙翼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扩建的飞行机器人智能制造项目,竣工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3亿元。

传统制造业基础是济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核心特色。在济宁,机器人不仅是新兴产业,更是激活传统制造的“钥匙”:邹城市的天河科技从煤矿装备商转型为智能掘锚机领军者,人员减少75%,效率提升30%;汶上县的西曼克研发3吨重载AGV机器人,将重汽生产线效率提升10倍;梁山县的水泊智能焊接机器人让集装箱生产提速至8分钟/台……一条“传统与未来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济宁的制造业水平,更为全国从“制造”向“智造”转型提供了支撑:山东菏泽裕罗科技通过西曼克定制的磁导航AGV,一次可挂5个小车斗,节省4个人力;浙江张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引入珞石XB7系列机器人后,单台机器人替代3名熟练工人,打磨效率提升50%,刀具良品率提升至99.8%……

目前,济宁市已形成“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完整产业链条,本地配套率超60%。同时,形成以济宁机器人产业园、邹城机电产业园、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为中心,各县市区多点开花的“三园多点”产业集聚格局。

向空而兴: 抢滩低空经济新蓝海

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催生济宁向空中拓展产业链条,迅速抢滩“低空蓝海”,将低空经济打造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2025年3月,位于邹城经济开发区的济宁低空经济产业园正式开园。开园当日,首家入驻企业山东科比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工业无人机量产,标志着机器人产业链向空天领域延伸迈出关键一步。

“低空经济将是下一个爆发点。”邹城低空经济产业园负责人指着规划图说,“未来这里不仅是无人机的生产基地,还将建设无人机综合调度应用平台,为政务、民用、商业等行业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共性服务支持。”

同步建设的位于济宁高新区的山东龙翼航空研发智造创新基地,正通过“建设+入驻+设备进场”模式加速推进。这个基地集“研发、制造、测试、应用”于一体,制造范围覆盖无人机全生态产业链,其中无人机年产能达1.5万架。

“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提升了济宁在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更为机器人产业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济宁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济宁正加快推进“一网四中心”产业支撑平台建设,构建“信息—交易—服务”“检测—认证—维保”“科研—实训—飞控”模式,聚力打造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新高地。

厚植沃土: 孕育机器人产业活力

机器人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离不开优越的生长环境。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的务实理念,是珞石企业文化的根基。2016年,珞石创始人庹华携妻在孟子故里邹城考察时,在孟府购买《孟子全集》因重复付款被主动退款。这件诚信小事,成为生产基地落户于此的契机。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珞石不慕浮华、坚守质朴的价值追求与孟子“诚者天之道”的思想深度契合。济宁千年文脉孕育的诚信基因,已内化为营商环境的底层逻辑。这种文化势能不仅吸引珞石落地生根,更培育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如石相垒”的集群效应,传统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经济硬实力。2024年邹城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超80%,从业人员数量较三年前翻两番。

珞石落地后发展迅速,原有厂房难以满足产能需求,政府立即帮助规划建设3万平方米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园,2024年将1亿元市级新动能基金投向珞石。王双感慨:“资金支持为企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即便财政吃紧,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的承诺铿锵有力。这种“勒紧裤腰带”的扶持力度贯穿济宁机器人发展征程:2015年全省首支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的设立,拉开“真金白银”护航产业的序幕,2023年推出“研发费用50%补助”政策,疫情期间累计减免企业社保费1.2亿元,创新“北京研发+济宁制造”的离岸飞地模式……近三年市财政对机器人产业投入年均增长27.6%,远超同期财政收入增速。

济宁拥有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38个的完备体系,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国家级产业基地,拥有76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为机器人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提供沃土。区位优势同样显著,高铁2小时抵京、3小时达沪,内河航运可直达长三角,中欧班列直通欧洲,水陆交冲、南北通衢。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2024年,我市机器人行业研发投入占行业总营收的比重为5.66%,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高投入的态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山东中科伺易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高端微型伺服电机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在半导体、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去年年初,中科伺易自主研发的25法兰微型伺服电机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创新,而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为抢占产业发展先机,济宁持续推动机器人领域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四链”深度融合,探索“企业家+创新团队+高层次人才+飞地”模式,推动人才项目一体招引。还通过选派企业“科技副总”、建设“人才飞地”等方式,靶向引进机器人领域高端人才。目前拥有合作院士7人,拥有省级以上产业领军人才12人,其他各类协同创新人才50余人,3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3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乘势而上:抢占未来产业战略高地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是推进传统、新兴、未来产业齐头并进的重要抓手。面对万亿级新赛道,济宁如何让优势产业更优?

今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已指明方向:构建低空经济立体网络,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山东省接连出台了《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山东省人工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政策。

具体到济宁实践,2024年系列动作构成完整战术图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双轮驱动”战略,既锚定机器人核心部件技术攻关,又着力提升邹城机器人、济宁高新区智能终端等产业园能级;把机器人产业纳入全市3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聚焦“做大企业、做优链条、做强集群”,构建“总链长+链长+副链长+链主”顶格协同推进机制,推动产业攀“高”向“新”。

相信随着珞石总部经济效应和低空经济新引擎的双轮驱动,机器人产业这颗“皇冠明珠”必将在济宁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2025-04-2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2225.html 1 “皇冠顶端的明珠” 何以闪耀济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