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通讯员 霍学全 田原宇
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管理,鱼台县1000多亩大棚早春西红柿陆续成熟,迎来了采摘季,不仅为果蔬市场增添了新鲜亮色,还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鼓起了群众致富的“钱袋子”。
走进滨湖街道和众村七圣堂自然村的西红柿大棚,一颗颗红绿相间的西红柿长满藤蔓,空气里弥漫着果实的香气,引得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早就听说这里的西红柿特别好吃,今天一尝,确实名副其实!吃了这一次,还想着下一次。”市民刘红品对刚品尝过的西红柿赞不绝口。
据了解,这里种植的10多亩西红柿是传统品种金棚,皮薄、沙瓤、汁多,亦蔬亦果。挂果周期从现在一直持续至5月底,现在刚上市一天能采摘500多斤,市场供不应求。
“因为我们这个品种的西红柿口感比较好,卖的价格在4元到5元之间,预计今年亩产能够达到1万斤,大概一亩地能够卖到3万元左右。”滨湖街道合众村七圣堂自然村大棚种植户李艳宾告诉记者。
同样位于西支河东畔的丰鱼年产业基地,73座连栋大棚一字排开,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今年,我们园区种植了口感型西红柿,有樱桃西红柿、小黄西红柿、草莓西红柿等8个品种。每天来采摘的游客能达到200人。”鱼台县滨湖街道丰鱼年产业基地技术员闫伟华介绍。
“这是我第二次来采摘西红柿啦,这里的品种比较多,自己采摘得也比较放心,非常新鲜!”市民任会会脸上洋溢着愉悦的笑容。
近年来,鱼台县依托好土好水好气候的资源优势,发展300多座温暖式大棚、大型拱棚等高效设施农业。县城周边的滨湖街道、唐马镇、王庙镇先后建设了30多家采摘园,将“春种秋收”变为“四季丰收”,通过“特色种植+休闲采摘”模式将小西红柿做成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