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6日
第01版:

冉冉升起的“晨星”

——368家“晨星工厂”为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树立“风向标”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

全球经济格局中,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为顺应这一发展潮流,济宁全力投入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培育工作,并在全省数字经济领域崭露头角。仅在去年就有136家企业获评2024年度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数量居全省第5位。在这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管理的春风正吹拂着每一个角落,激发出企业无限的活力与潜力。

那么,这些闪闪发光的“晨星工厂”到底什么样?

走进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记者看到,激光切割机器人正精准加工船体部件。“模块化建造让造船周期缩短到3个月,材料利用率提升15%。”车间负责人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智能船型,通过优化,显著增加装载量,大幅降低单位载重阻力,智能驾驶系统更斩获法国达飞海运集团订单。

去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的年度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名单中,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以智能造船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斩获殊荣,其焊接自动化率、数据采集覆盖率等多项指标均达行业顶尖水平,展示着传统造船业向“数字孪生工厂”的完美跃迁。

曾经的“运河煤港”,如今建起1125亩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新能船业携手武汉理工大学、中集集团、宁德时代等产业链巨头致力推动内河绿色智能化船型变革,昔日的“江北船都”正变身绿色智造高地。

如果说,单个企业获评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意味着该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向着精益生产的整体设计与规划方向发展。那么,对全市来说,368家企业获评省数字经济“晨星工厂”就为全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树立了“风向标”,成为全市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支撑点。这些被誉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晨星工厂”覆盖了众多行业,展示了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担当着行业引领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加速了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积极推动了所在行业、所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山东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倍增工程”,同时面向规模以上制造企业新培育1000家左右数据驱动、AI赋能的“晨星工厂”,再建设50家左右重点行业“产业大脑”赋能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山东工业从数字化、网络化到智能化的场景应用新突破。

为扎实推进产业数字化,济宁市制定了《济宁市制造业数字赋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突出企业转型主体作用,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十大产业”开展“智改数转”行动,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92.7%,居全省第4位。去年成功获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强力助推我市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开展。

未来产业的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前沿技术突破,进而加速产业化的过程。据了解,去年新增省级数字经济园区3个,省“产业大脑”建设试点4个,梁山专用车整车“产业大脑”获评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5个平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均居全省前5位。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济宁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出台了《济宁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聚焦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新高地。

2025-05-16 ——368家“晨星工厂”为全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树立“风向标”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3615.html 1 冉冉升起的“晨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