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粲
通讯员 张惠亚
眼下,鱼台县的首茬毛木耳迎来采摘期。记者走进张黄镇兴安村黄浩木耳种植基地看到,一朵朵肥硕的毛木耳破袋而出,密密麻麻地长满了每个菌棒。
“近几年,毛木耳的行情很好,今年种植了6亩,一共36万支菌棒,一袋菌棒第一茬可产干木耳0.18斤。政府还给我们出谋划策,提供技术支撑,让我们种植无忧。”基地负责人黄艳华穿梭于大棚内,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毛木耳种植是一项“技术活”,每个精心培育的菌袋,都要经过刺孔、浇水、通风等一系列工序。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强度和通风条件更要实时监测、动态调控,才能收获现在喜人的成果。
黄艳华站在大棚内细细地算了一笔账:“这一个棚种了6万多袋菌棒,按以往的价格平均一袋能赚1块钱,能有6万多块钱纯利润,种养效益好销路也不愁。”
原来,黄浩木耳种植基地与济宁联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合同,销路不愁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记者了解到,位于张黄镇的济宁联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当地原材料资源优势,精深加工木耳类产品,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地。2024年,该公司借助济宁市食用菌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打造年产2000吨出口干制食用菌加工基地,项目建成后实现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
“东南亚气候炎热潮湿,居民饮食偏好清爽食材,毛木耳质地鲜脆、滑嫩爽口的特点完美契合当地饮食习惯,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济宁联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飞介绍。
近年来,张黄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使传统农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规模化生产为产品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镇在于梅村、白庙村等地,打造了2000亩标准化毛木耳种植示范区,建设了300亩毛木耳标准化产业园,种植的品种有黄背毛木耳、榆耳、白木耳等,全镇规模已达到1亿袋,实现产值3亿元左右。
截至2024年底,鱼台县拥有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40余家,食用菌种植大棚共有8100余个,种植面积约6190万平方米,袋栽食用菌达4.48亿余袋,年产各类食用菌鲜品达50.35万余吨,总产值达16.43亿元。其中毛木耳种植5310万平方米,年产干木耳4.41万余吨,产值达13.96亿元。
毛木耳产业的持续发展有效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联动,全县建成了一批毛木耳生产“一村一品”专业村,参与毛木耳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人员约7.86万人。为满足毛木耳种植需求,鱼台县丰富的稻草、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秸秆得到充分利用,催生了原材料加工、运输产业。毛木耳加工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包装、物流等行业发展。
木耳生“金”,菌包催势。“目前我们合作社毛木耳菌包可实现年产2500余万袋。年产值达6000万元,利润约2800万元,可带动周边村1800余人就业,产品远销福建、云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王庙镇昌健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汉友称。王庙镇毛木耳产业不仅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还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废菌渣处理基地,立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带动毛木耳产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