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第03版:

城市更新要有“道”

5月17日 《人民日报》 丁怡婷

背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发布,明确了城市更新“时间表”“路线图”。

观点摘要:如何让城市成为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守牢“底线”,聚焦可持续。从更新老化管线管道,到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把好安全、生态、文脉三条“底线”,才能为美好生活奠定韧性基础。

提升“高线”,注入新活力。老厂区“变身”文创园,提升消费热度;打造智慧城市,拓宽投资广度……城市更新行动成效证明,推动业态升级、产业转型、服务提质,将不断打开扩大内需与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坚持“基线”,实施有规划。结合城市体检评估结果制定专项规划,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城市更新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坚持规划引领,才能避免走弯路。

城市更新有“道”,归根到底是“一切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回应群众需求、拓宽发展空间,我们的城市将更有活力、更加宜居。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引擎

5月17日 《北京日报》 鲍南

背景:近段时间,京津冀演艺市场相当热闹。比如第三届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于滨海新区精彩开唱,三天吸引全国观众突破10万人次,其中78%是天津市以外的跨城观众。跟着演出去旅行,正在激发京津冀文旅消费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三地居民的文化消费热情不断高涨,跨区域文化消费渐成常态,“假日去隔壁城市看一场演出”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进一步带动京津冀文化演艺市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观点摘要:文化演艺“一业带百业”的特征非常明显,产业链条包括上游的内容制作,中游的票务、场馆运营、赞助招商,下游的旅游餐饮、住宿服务、衍生经济等等。过去这些年,三地推出共建演艺联盟,共享文化资源等多项政策措施,同时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极大降低了观众的跨区域消费成本,推动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市场空间。从未来趋势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需求凸显,人们越来越注重消费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消费的意愿、能力、比重提高。京津冀地区应当进一步用好用足资源禀赋,扩大特色优质产品供给,培育消费场景,创新产业政策,更好串联文化资源与消费需求。

京津冀文化演艺产业的协同发展,不仅推动了文化市场的规模扩展和消费活力释放,也助力着文艺作品质量的整体跃升。从创作到演出的全链条被打通,中外艺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激励着文艺工作者以更高水准、更广视野进行创作,不断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艺精品。同时,完善的演出经纪和平台机制,使优秀作品能够在三地乃至全国的范围内迅速流动、广泛传播,最大程度释放其社会效益与文化价值。

涉农短视频莫打歪主意

5月16日 《人民日报》 乔金亮

背景: 恶意炒作“三农”话题的网络歪风中,虚假助农的苦情戏里,暗藏着非法敛财链。近年来,网络上不乏通过虚构场景和事实,假扮贫苦来收割流量牟利的行为。目前,多起网红打着助农旗号摆拍虚假视频、销售假货的案件已被有关部门破获、查处。

观点摘要:涉农虚假内容攀上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容易迅速传播并发酵。造谣者利用人们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高度关注,设计耸人听闻的标题;又利用人们对农业农村的不够熟悉,配上或移花接木或无中生有的视频片段,恶意炒作。如此编故事,目的是博眼球,最终还是为了卖货。此类违法行为,借了农民的名,损了农民的利,透支了公众信任。显然,不能让这类虚假助农、卖惨直播歪曲了助农带货。眼下,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相关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突出问题。

涉农短视频要让农民成为流量的受益者。地要怎么种,钱从哪里来,如何让乡村的发展机会吸引人,怎样让乡村的环境留住人……破解这些乡村全面振兴难题,既要打击乱象,更要善用流量,让流量成为乡村振兴的宝贵增量。贵州榕江打造“贵州村超乡村主播”劳务品牌,重庆实施“乡土网红”培育工程,这些举措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种联农带农的具体模式,各地不妨继续探索尝试。

当前,我们正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端牢饭碗,振兴乡村,离不开田野间的辛勤劳动,也离不开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对网友来说,别被一些炒作话题带偏了节奏,保持审慎态度,注重思考判断,这也是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涉农自媒体来说,在享受流量滋润和乡村红利的同时,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

逛博物馆别只为打卡

5月16日 《北京青年报》 周慧虹

背景: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数达6248家,占博物馆总数91%以上,每年全国免费参观博物馆的人次超过14亿。时下,博物馆已成为日益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逛博物馆不但成为一种文化消费和时尚潮流,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追求和家国情怀。

尽管,各地政府部门为使公众免费享有更好的博物馆服务花费了不少心思,然而,如今许多人走进博物馆,面对珍贵文物不是专注于欣赏,而是举着手机不停自拍;不是抱持一种敬畏、学习的姿态而来,而是只为在朋友圈展示一番。凡此情形,使得博物馆异化为纯粹的打卡地。

观点摘要:当拍照打卡成为一些人走进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在其自身而言,他们虽与文物面对面,实际上依然间隔了千山万水的距离,文物所蕴藏的文化精华难以使之受到濡染。而当拍照喧哗取代驻足沉思,当表演需求超过求知渴望,很可能带来不好的效应,那些寻求深度文化体验的受众也许只能选择逃离。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也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能吸引多少人走马观花,而在于能真正滋养多少人的精神世界。与之相应,作为我们个人,能让自己闪闪发亮的也不在于拍照打卡,而在于我们对人类优秀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每次走进博物馆,只有静得下心来,体会与文物对视时的心灵震撼,这方文化空间才能给予我们以更好的回馈,我们与这个时代也将因此而拥有更可期许的“诗与远方”。(华峰 辑录)

2025-05-21 5月17日 《人民日报》 丁怡婷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4045.html 1 城市更新要有“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