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第04版:

“童带家”激活基层治理“家力量”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彦彦 通讯员 赵丽华

在邹城市,一场充满童趣与温度的基层治理变革正在悄然上演。“以前社区里大小事情全靠干部忙活,现在孩子领着全家当起社区治理的主角,连楼道卫生都不用催着打扫!”钢山街道居民李大姐的一番话,生动道出了邹城市“童带家”基层治理新模式的独特魅力。

邹城市创新推出的这一模式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为核心、家庭为支撑、社区为载体,构建起“小手拉大手”的共治新格局。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是社区发展的受益者,更成为推动家庭参与治理的“小引擎”。该模式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实践样本。

儿童观察团:

从“童声建议”到“全家协同共治”

“路灯蓝光太强,垃圾桶标识不清晰……这些大人容易忽视的细节,孩子们却能敏锐捕捉到。”千泉街道文博苑社区党委书记常殿军,一边翻开《儿童观察团意见落地台账》,一边自豪地介绍,“升级夜间照明,更换垃圾桶标识,开设国学班等13条建议,已转化为切实的社区治理成果。”

“从儿童的视角,往往能看到社区治理的盲区。”邹城市妇联主席岳圆道出了成立儿童观察团的初衷。自2024年起,邹城市在全市城市社区推行儿童观察员制度,明确组织形式、职责权利等15项细则,并创新“1+3+N”标准化流程——1套意见闭环办理机制,联动家长、社区、社会组织三方力量,以积分兑换社区福利,激励居民的参与热情。如今,童享未来、童声童议等41个特色儿童观察团活跃在社区,近300名儿童累计提出615条建议。孩子们从发现问题到参与决策,不仅提升了自身能力,更带动家庭主动投身社区事务,让“一米视角”成为撬动基层治理的重要支点。

空间再造:

从“闲置角落”到“全家共享剧场”

在钢山街道福悦社区碧桂园云地天启小区,一处曾被冷落的废弃服务亭,如今变身孩子们的“梦幻天地”——图书漂流书屋。30平方米的空间,日均接待超100人次,家长自发捐书,排班值守,放学后“一座难求”,周末更成为亲子读书会的温馨据点。社区居民张女士感慨:“这里不仅是孩子的乐园,更像‘社区第二客厅’,大家聚在一起,邻里情更浓了!”

以儿童多元需求为出发点,邹城市通过“儿童需求清单——家庭创意方案——社区落地实施”联动机制,对街头转角、废弃服务亭、围墙等角落完成62处社区儿童友好微空间再造。“一米花园”里,孩子们种下的花草吸引全家定期养护,自然教育与亲子互动在此融合;“家风故事墙”上,亲子共同绘制漫画、书写家书,传统美德在团结协作中代代相传;法治口袋公园的建设中,家庭认领法治标语设计,参与游乐设施选址,让法治教育融入生活场景。这些空间从无人问津的“边角料”,蜕变为承载家庭情感、凝聚社区力量的“全家剧场”。

文化浸润:

从“符号传递”到“全家文化自觉”

在凫山街道文圣社区,一只名叫“蹴不瘦的猫”的卡通橘猫火遍社区。它不仅是文明创建的“萌宠代言人”,其衍生的“蹴的礼物”系列文创产品更成为家庭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源”——家长带着孩子参与社区清洁、助老服务,用积分兑换猫咪主题文具、亲子手办。“这只猫由孩子和家长共同设计,融入孟子‘仁爱’思想,是全家参与社区治理的文化结晶。”社区书记刘晶介绍。

邹城市在推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实施“童心文化培育工程”,融合孟子思想、孟母教子经典等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社区治理理念,打造出一系列家庭深度参与的文化品牌。海悦社区的“悦邻悦己”让小小宣讲员化身文化传播使者,用童言童语讲述最美家庭故事;铁西社区开展“萌娃寻访老矿工”行动,由孩子采访,家长记录,形成社区文化数据库;后八里沟村创新推出“童声传唱孝善歌”活动,孩子们用歌声带动家庭传递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以文化为纽带,既让儿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能带动家庭在参与中形成文化认同与社区归属感,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从儿童观察团的“童言善治”,到空间微改造的“全家共享”,再到文化浸润的“精神共鸣”,邹城市的“童带家”模式以儿童为纽带,将家庭力量深度融入基层治理,让社区治理既有“一米高度”的温暖,更汇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家庭合力,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探索出一条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创新之路。

2025-05-21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4052.html 1 “童带家”激活基层治理“家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