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邹城讯(通讯员 王珊珊)近年来,邹城市以深化拓展文明实践为抓手,通过拓展服务阵地、汇聚文化队伍、创新供给模式等,打造“儒润邹城·善立方”品牌,探索出一条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路径。
拓展多元化服务阵地,推动优质文化“触手可及”。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核心主阵地,开放共享市文化馆、博物馆、老年大学、新华书店、非遗工坊等文化设施资源,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项目联动实施,实现文化服务阵地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同时,拓展户外新场景,将文化阵地从“室内”延伸到“室外”,打造集思想引领、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各类主题文化公园,构建“公园即阵地、景观即教材、活动即载体”的新模式,为群众沉浸式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汇聚多领域文化队伍,培育文艺惠民“生力军”。实施“文艺播种计划”,选出100名扎根基层、具备较高艺术素养、有较强文化活动组织能力的文艺工作者作为基层文艺工作的带头人,常态化开展摄影、舞蹈培训等“春雨公开课”。发挥“儒风文艺”“摄影家协会”等骨干队伍作用,深入16个镇街“结对子”“种文化”,广泛开展送文化、送新风、送关爱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招募文化志愿者,创新建立服务积分制度,通过参与社区活动积分兑换服务时长,形成“专业支撑+居民自治”的协同模式,真正让居民从“观众”变“主角”。
创新多渠道供给模式,实现文化服务“叫好又叫座”。以服务“儿童成长、青年赋能、老年乐学”为中心,统筹多方力量,建立“三级联动”文化资源目录清单,通过“社区点单、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精准对接社区群众需求。探索“公益+低偿”模式,建立“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筛选机制,推动社区引入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等,以公益或半公益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文艺展演、教育培训等服务,有效激活了社区文化服务的“自我造血”功能。依托“孟子乡音”送戏下乡、“两节一晚”、“幸福文化快线”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开展文艺汇演、四季“村晚”、公益培训、非遗传承等各类文化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
构建多维度生态场景,提升基层治理“文化驱动力”。试点打造7处社区文化书院,推出覆盖各年龄层、各类群体的专业课程,涌现出“村民夜校”“共享课堂”“普通话公开课”等一批深受欢迎的学习品牌,累计惠及群众5万人次,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学习交往需求,加速熟人社区构建,为基层治理注入可持续发展新动能。以“儒润邹城·仁民爱物”文明实践品牌为引领,深入实施“文明实践+”工程,策划开展“美德故事我来讲”“文明实践我行动”等系列主题活动,有效提升了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文化乐民”与“文化育民”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