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姝
“石头的村寨石头的房,石头的路面石头的墙,石头的桌凳石头的磨,石头的杵臼石头的缸。”盛夏的光影如同岁月沉淀的乡愁,穿梭于鲁寨民俗博物馆的青石板路上,耳畔传来的叮当声伴着石屑纷飞的密语将游客吸引而至。此时,坚硬的青石已在邵师傅布满老茧的手中唤醒了石狮的威严与灵动。“过去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子雕像还卖不到200元,现在园区统一采购,解决了我们这些手艺人的后顾之忧,石雕不仅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价值也翻了好几番。”邵师傅言语间流露着自豪。近年来,济宁经开区不断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阵地建设,聚焦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以“文化+”模式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
匠心雕石 传统技艺变身致富“金钥”
马集人民的奋斗史紧紧围绕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语,却又因囿于此而浸染着血泪与苦涩。“山路难走啊!有时候下雨天脚下打滑,拉着车挺不住脚,经常有拉活出事的,那才真是拿着命换钱。”邵庄村村民邵立柱回忆起开山凿石的往事,眼中依然泛着泪光。无节制地开采让原本清秀的山峰变成了伤痕累累的“豁嘴山”,而其背后隐藏的心酸与贫困依然犹如阴霾般困扰着这座石雕之乡。
如何在逆境中突围?紫薇小镇田园综合体以雄心勃勃的姿态交出一份满意答卷——重点依托马集镇东部东运合作社紫薇种植园、九如康养医疗、石雕文化及农耕民俗等本地资源,倾力打造济宁西部城市会客厅,为石雕技艺的传承与提升开辟出一条新路径。据了解,小镇内规划建设石雕文化产业园,创新实施“统一采购石材、匠人入园创作、精品集中展示”新模式。曾经散落在村庄小作坊里的能工巧匠被聘请入园创作,告别单枪匹马、贱卖手艺的窘境。同时,园区试点“园区建棚、困难户承租”的帮扶机制,将企业发展与脱贫增收紧密联结,使石雕这门传统技艺真正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
“现在心里终于有了着落,手艺活也比以前更精细了。”正在雕刻大型花鸟作品的匠人王师傅感慨万千。随着石雕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品牌打造,马集石雕作为承载地方文化的物质符号象征,在激活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相关产业的全链式延伸,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金矿”。
鲁寨古韵 民俗节会焕发时代活力
石雕蕴藏着马集刚毅不屈的筋骨,而鲁寨民俗文化则流淌着其温润如玉的血脉。“跨越空间可以依靠科技,跨越时间就要靠文明。一是读书,二是文物。博物馆,也是另一种图书馆,更具体、更形象。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读书之旅,心灵之旅。”嘉祥县央美石雕厂法人潘守宇表示,激活民俗的本质在于文化的延续性。
马集镇深挖“鲁寨文化”内涵,依托鲁寨民俗博物馆这一核心阵地,系统梳理展示本地生产生活、岁时节令、手工技艺等民俗文化。充分利用馆藏丰富、藏品数量超过1.6万套并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的优势,创建市级优秀研学游基地,配套民宿、石雕小件、鲁锦等商业,带动周边群众和村集体共同增收。今夏暑期,马集镇将重点推出“石雕文化体验游”和“民俗文化风情游”特色研学线路。研学团成员在这里不仅能现场观摩石雕制作,还能体验传统农耕用具使用、学习蜗牛美食制作工艺,感受淳朴厚重的鲁地风情。
同时,传统“古会”作为承载乡愁记忆的载体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通过引入网红直播、高频次举办融入现代元素的文化惠民演出等方式,将“古会”鲜活的时代样貌呈现于文旅融合大潮之中,也让“逛古会”的独特“生活美”突破地域限制,吸引周边乃至更远区域的游客前来“打卡”消费,为“运河大集”文旅消费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融合共生 山水之间铺展振兴画卷
石雕的铿锵力与鲁寨的烟火气密不可分。马集镇以“山水马集”品牌为统领,以精妙规划将地域文化融合成链,由鲁寨民俗博物馆、石雕文化产业园、紫薇苑旅游度假区、西部山区生态康养基地等组成的济宁西部会客厅被有机整合,形成主题鲜明的“一日游”“周末民俗农耕休闲游”等精品线路。当“山水马集”的文旅画卷徐徐展开,游客可置身石雕产业园感受工匠精神的传承,亦可漫步鲁寨民俗博物馆体味文化古韵,而沉醉于紫薇花海或感受山间康养基地的清凉则无疑是休闲最完美的去处。
“希望紫薇小镇成为山东苗圃基地,山东的‘花篮’,也能够带动更多农民增收,打造一个生态文化旅游的样板。”紫薇小镇投资方和运营方赵建华以“老乡”的身份反哺家乡,第一笔投资便落在了打造生态文旅小镇之上。曾经满目疮痍的西部山区废弃矿坑经过持续攻坚治理与修复,如今森林覆盖率突破50%,“青山绿水、瓜果飘香、流水淙淙”的良好生态景致得以重现。如此高标准实施的生态修复不仅擦亮了生态文旅小镇的名片,也为即将开工的济宁野生动物园项目奠定了环境基础,在进一步增强区域吸引力的同时,助力打造“鲁西南乡村旅游打卡基地”。
古老的石雕技艺与民俗文化交织,在山水之间交融激荡,为济宁经开区这片热土描绘出一幅文化兴、产业旺、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文旅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