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明 姬生帅
6月的中都大地,麦浪翻滚,满目金黄。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麦田,一株株麦穗脱粒后运回粮仓,在汶上县,一幅金灿灿的夏收画卷铺展开来。今年以来,汶上县抢农时、抓田管,落实落细各项粮食稳产措施,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平台,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现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抢抓农时 夺取夏粮丰收
6月10日,在汶上县南站街道黄店南村,2台大型收割机正在金黄的麦田中来回穿梭。收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短短10分钟,2亩小麦便轻松完成收获。
“今年承包了接近400亩地,种的全是优质麦‘中麦578’,平均亩产能达到1300斤。前天,县农技专家来地里进行了指导,现在麦子的含水量不到13%,正是收割的好时候!”种粮大户周广宽满脸喜悦地说道。看着日头渐晚,周广宽不敢耽搁,再次登上收割机,向着麦田驶去。
今年,汶上县小麦收获面积75.6万亩,夏收开始以来,汶上县广大农户紧抓最佳收获期,适时开展抢收作业。为打赢“三夏”生产攻坚战,汶上县农业、农机等部门已经全力备战,组织农技人员成立了7个“三夏”生产指导组深入小麦生产一线进行问题排查和技术指导,毫不松懈继续抓好田间管理,做好干热风、强对流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防控应急工作,并提前做好机收、机播、浇灌机械的准备工作,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电力等物资的供应保障。
“我们前期对全县8300余台套各类农业机械进行检修和维护,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2600余台、拖拉机3000余台、玉米大豆播种机1600余台,确保了全县夏收夏种的农机需求。”汶上县农业机械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赵洪敏介绍道。
“今年夏粮丰收不意外,我们这儿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灌溉十分便捷,庄稼只要不缺水,产量基本就有保障。”在汶上县苑庄镇大王庄村的高标准农田里,道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张虎说道。他还提到,在整个小麦的生长期里,县里的农技专家都会来传授浇水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及时为农户提供科学管理小麦的指导。
人勤地不懒,庄稼贵在管。作为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汶上县全面推广宽幅精播、良种包衣、深耕深翻等农技良法,制定了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春季返青水浇灌、配方施肥、麦田镇压、“一喷三防”等田间管理,为夏粮丰收夯实了基础。
科技减损
助力夏粮收满仓
小麦成熟后需及时收割,遇雨更要及时抢收。如何既快又减损,考验着机械性能、机手操作和烘干存储能力。在郭仓镇黄庄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化小麦收割机正高效作业。这些装备了先进传感器和卫星导航系统的收割机,不仅能精准作业,还能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最低水平。“机收留茬不超过15厘米、机损率控制在1%以内,这样每亩地能多收30斤粮食。”看着眼前金灿灿的粮仓,手捧着今夏新麦,黄庄村种粮大户张振元乐呵呵地说道。
减损就是增产。近年来,汶上县大力推进机收减损,加快推广具备北斗导航和辅助驾驶功能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农机具,累计补贴各类高性能、低损耗农机具2272台。此外,为进一步提高作业机手的综合素质,“三夏”生产期间,汶上县组织开展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系统培训,引导广大农机手在生产实践中精细操作,减少粮食损耗,累计培训农机手1200余人次。
夏粮收购,颗粒归仓。6月13日,汶上县卓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路敦芽从自家农业服务公司办公小楼向外望去,短短两天时间,周围上千亩良田已从满眼金黄麦穗变成了一地整齐麦茬。“感觉今年收成比去年好,前两天那可是忙坏了,一天来了差不多150台运粮大货车,卸粮卸到凌晨4点。”路敦芽介绍道,企业去年秋天才投用的4万吨级粮食烘干仓储设施,目前剩余有效库容已不足5000吨。
在他身后的粮仓里,一台履带式挖掘机正与另一台轮式装卸机配合,努力将小麦堆得再高一些,尽可能多挤出一些库容。仓库门口,一辆运粮大货车驶来停稳,一车金黄色的麦粒倾泻而出。据统计,汶上县共拥有烘干企业21家,建设有烘干塔、烘干机等多种烘干设备,日烘干小麦能力达1.2万吨,为全县农户提供了便利的烘干和仓储服务,提高了粮食储存的安全性。
秸秆离田
环保增收两不误
6月13日,苑庄镇丹源家庭农场的小麦种植基地一片繁忙。搂草机将散落的秸秆快速归拢,紧随其后的打捆机高效运转。短短几分钟,秸秆经过旋转、压实、打包,便形成了一个长约1.5米、重约160公斤的“秸秆压缩包”滚落田间。这些打包好的秸秆,将被运到发电厂,或送往造纸厂制成纸张,也可送至养殖场加工成牛羊饲料,还能制作有机肥还田或生产环保燃料,真正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生态效益共赢。
“以前麦收后秸秆处理让我很头疼,不能乱堆焚烧,粉碎还田又怕影响下茬种植。现在秸秆不仅能被拉走,一亩地还给20元补贴,省心又增收。”汶上县丹源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杜海滨说。
“今年苑庄镇秸秆打捆离田大田推广率达到了100%,吸引了来自天津、河北、辽宁等多地的打捆作业团队,并辐射带动周边4、5处镇街,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助农增收的新路径。”苑庄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冯月介绍道。
近年来,汶上县积极探索推广秸秆打捆离田模式,各街镇通过引进秸秆回收企业,打通秸秆回收、运输、销售环节。种植户无需花费成本,即可实现秸秆离田,既节省了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绿色循环发展。今年全县秸秆打捆作业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的50%,成功踏上了“变废为宝”的绿色之旅。
社会化服务
护航“三夏”生产
在汶上县义桥镇房村东洼,晌午的骄阳为黄金般的麦田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丰收气息。两台印有“汶农服”标识的雷沃GM100大型联合收割机在麦浪中平稳穿行,汶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会(简称“汶农服”)理事长郭波波看着手中的智能终端,屏幕清晰显示着当前收割速度——仅需不到4分钟便可高效收割一亩地。“我们这台机器装了北斗系统,提前输入机具参数和地块数据,它就能自动规划最优路线,不重割、不漏割,又快又准,像开了‘天眼’。”郭波波笑呵呵地说道。
在这场夏收“战役”中,汶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协会扮演了关键的调度与赋能角色。2023年,在汶上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下,整合全县120余家从事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汶农服”合作联盟。作为汶上县近年来大力培育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汶农服”在规范农业生产服务市场、统筹资源、提升服务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盟制定了相关章程和服务标准,以‘共享+科技’双轮驱动,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有效解决了单个合作社覆盖薄弱的问题,打通了机手‘找活难’、农户‘找机难’的服务断点。”汶上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君介绍道。
“汶农服”模式的成功运营,是汶上县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提升的缩影。目前全县粮食生产面积常年稳定在150万亩,机械化种植面积达149.7万亩,拥有规模社会化服务组织5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200余家,全县农机保有量达2.6万台套,其中高科技智慧农机占比正快速提升。
“今年我们首次跨省接到订单,刚刚在河南省周口市,完成了一个包括小麦收割、秸秆粉碎、玉米播种在内的近4万亩作业订单。”郭波波骄傲地说道。依托现代农机装备创新和新型服务组织深度协同,“智慧夏收”正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坚实底色。
麦浪刚歇
夏播按下“快进键”
春争日、夏争时,夏收连着夏播。在汶上县次邱镇温口万亩方田里,25岁的新农人刘家程正驾驶着深红色的马斯奇奥精密播种机作业。驾驶室内,北斗导航屏幕闪烁着精准的轨迹,随着机械平稳推进,播种、施肥、铺设滴灌带三道工序一气呵成。“以前靠经验‘画格子’,现在北斗指路,误差不超2厘米!”刘家程抹了把汗,语气中透着自豪。
这位2000年出生的“农机二代”,大专毕业后毅然接过了父亲的“方向盘”。从小在农机轰鸣声中长大的他,敏锐感知着行业变革,进口精密播种机替代了老旧设备,无人机盘旋喷药撒肥,最让他兴奋的是北斗导航系统的落地。“地块利用率提高了10%,播种均匀度翻倍,还能避免重复作业,效率比父辈的老机器提升70%以上!”他轻点触控屏,播种机自动调整行距,身后留下笔直的田垄。
“过去人工播种玉米效率低,还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在这些智能播种机,每天能播种200多亩,而且播得又快又准,出苗率能提高15%以上。”次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慧介绍道。
为给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创造良好条件,汶上县农业农村局提前开展精选良种、种子包衣、前茬处理、精播机械选型等工作,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全县铺设面积达到15万亩,做到收获一片播种一片,播种一片浇灌一片,确保一播全苗。目前,全县已完成玉米播种61.5万亩,大豆9.2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万亩。
“汶上县将持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和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汶上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朱文君表示,汶上县将全面推广单粒精播、玉米密植精准调控、“一喷多促”等技术措施,将提单产技术精准落实到地块,科学助力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