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第02版:

高温天气生活指南:破解身体“热警报”

▼何为高温?

气象学定义:日最高气温≥35℃为高温天气,连续3天及以上高温称为“高温热浪”。

▼高温如何“攻击”身体?

三大系统告急!

循环系统:心脏的“超负荷警报”

高温使血管扩张,血液涌向体表散热,导致心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会显著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尤其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威胁更大。

消化系统:从食欲不振到“热中毒”

高温会减缓胃肠蠕动,引发消化不良;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中暑症状。当脱水严重时,身体代谢废物无法排出,可能诱发 “热射病”。

神经系统:大脑的“高温宕机”

当核心体温超过40℃,脑细胞功能会受损,表现为头晕、意识模糊,甚至昏迷。高温环境下,人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力下降30%,意外事故风险激增。

▼这些人群需高度警惕!

户外工作者: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易患热射病。

密闭空间滞留者:车内、无空调房间等场所,体温可能骤升至42℃以上。

特殊群体:老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调节能力弱,是中暑高发人群。

▼从居家到户外的全场景防暑指南

居家防护,打造“清凉微环境”。

温度调控:空调设为26℃-28℃,避免直吹身体;每3-4小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遮阳隔热:使用遮阳帘、竹帘阻挡阳光直射,墙面贴隔热膜可降低室温3℃-5℃。

饮食管理:每日饮水1500-2000ml,少量多次;多吃西瓜、苦瓜等清热食物。

户外行动,避开高温“陷阱”。

时段选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避免外出,外出时穿浅色、宽松衣物,戴遮阳帽。

随身装备: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应急处理:中暑后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补充盐水;若症状加重,立即就医。

特殊人群,“定制方案”。

老年人:每日监测血压、血糖,避免独自外出;使用空调时搭配加湿器,防止空气干燥。

儿童: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避免阳光直射。

慢性病患者:随身携带急救卡,注明病情及用药信息;服药后若出现头晕、乏力,立即休息并补水。来源:山东疾控

2025-07-06 ▼何为高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7282.html 1 高温天气生活指南:破解身体“热警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