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人们认为浩然之气可与日月星辰同辉,两千多年前,孟子将其阐释为人间至大之正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在新时代把浩然正气作为做人的一种气节,一种精神定力,依然散发着时代的光辉。
首先,浩然之气体现为兼善天下的志气。关于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是与“义”和“道”相配合的,即一个人有了浩然之气,就应当在道德上有所担当。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种“兼善天下”的志气就是“浩然之气”在实践中的深刻体现。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这种民族志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和种种考验,我们党以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志气,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改革开放后,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我们党以“要赶上时代”的志气,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以“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的志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踔厉奋发、笃行不倦、赓续前行。
其次,浩然之气体现为坚忍不拔的骨气。骨气是刚正不阿的气概、敢于斗争的精神状态,是个人气节、风骨的集中体现。俗话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孟子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看作为人处世不可少的气节。从苏武牧羊十九载的民族气节,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再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情怀;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畏精神,再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中华民族的傲骨代代相传。对新时代党员干部而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道路上,在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面前要熔铸中国人的铮铮铁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挺起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最后,浩然之气体现为舍我其谁的底气。“舍我其谁”一词出自《孟子》,原文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心怀天下,他把平治天下大任放在自己的肩上,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面对生死抉择,方志敏依旧坚定“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面对锋利的铡刀,刘胡兰大声喊出“怕死不当共产党”的铮铮誓言;面对敌人围困,陈毅奋笔写下“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众多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只为坚守民族独立,争取人民解放。一百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进程中,拥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深厚底气,这源于我们党特有的勇猛精进的气度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