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这个夏天,济宁市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是继2020年首度摘得桂冠后,济宁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城市建设,推动城市治理能级与市民幸福指数双提升的里程碑式成果。
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育功能,始终以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城市为目标,以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提升治理效能,将儒家文化基因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从城市管理的共治共享到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济宁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这座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文明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共治共享”到“和美宜居”
一座温情的城市首先要有鲜明的民生底色。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济宁市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清晨6点,任城区科苑路东侧的一片区域热闹了起来。一个接一个的摊位有序排列,各种瓜果蔬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摊贩丁廷凤一边整理摊位,一边向前来选购的顾客推销。不到一小时,就卖出去一多半。期间,有摘掉的菜叶,她都会捡起来放进提前准备好的垃圾袋中,“有了固定摊位,还不收费,咱得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之前都是骑着三轮车沿街叫卖,人少不说,还难免占道经营。”丁廷凤笑着告诉记者,“现在心里稳当多了,一天赚个七八十元,够贴补家用的!”这份“心里的稳当”得益于济宁推出的便民“潮汐摊区”举措,让流动摊位像潮水般进退有序,柔性执法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民生需求与城市文明实现和谐共生。
青少年宫口袋公园位于红星中路与建设路交叉口西北角,以儒家文化为脉络,该口袋公园设计了众乐坛、在川上、无类廊、学园及思园等空间,成为周边居民闲暇游玩、放松的好去处。在口袋公园建设中,济宁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文化特色充分融入其中,让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及的幸福。
城市精细化治理进程中,这种“以绿为底、以文为魂”的改造,正为我市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时代价值,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广场、主题大街和街巷、主题小广场和小区331个,设置与城市景观相融合、与历史文化相承接、与市民欣赏习惯相契合的公益广告景观小品15851个,主城区711个公交站牌全部更新为《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推动城市从“景观营造”向“精神凝聚”的深层转化。
从“面子工程”到“里子建设”
作为济宁市历史最为久远的老城区街道,曾经全长380米的行署西巷上空竟悬挂着十余处“线团”,犹如给街巷披上一件“褴褛衣”。近日,住在附近的居民们发现,管网、线缆、强弱电及雨污水系统全面入地,彻底终结了行署西巷“空中蛛网”“空中管网”的历史,这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管线杂乱、排水不畅等问题,更提升了地下空间利用效率。
今年我市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计划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08个、158.2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57万户。拆除废弃线杆和杆塔35座,美化箱体及围栏266处,完成飞线清理、整治及线缆入地共计283处,上半年主城区共新设围挡36处,督导拆除66处,整治提升89处。全市累计更新维护路灯杆3034杆,拆除293杆;对济邹路洸府河大桥440米防冲撞隔离设施进行了维护更换;15个防汛排涝项目已完工7个,城市环境和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更新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翻新,而是城市功能、环境品质与文化活力的系统重构。
今年以来,我市重点打造太白湖新区“我家就在岸上住”、李楼片区、济宁高新区洸河印象、曲阜市蓼河夜游二期、鱼台县“两河”贯通等5个城市更新亮点项目,持续推进任城区运河记忆、太白路核心商圈等15个城市更新实施类项目,商业综合体与历史文化街区交相辉映,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有“文化味”。
一条条新开通的道路成为加速百姓实现“小康梦”的“快车道”,一次次的文明礼让、文明驾驶让城市“动脉”更加和谐顺畅。聚焦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我市持续推进蔡庄互通立交、济宁大道东延、共青团路提升等项目建设,建设“内畅外连”的城市交通体系;实施主城区10条断头路打通工程,织密城区交通网络。而在主城区,增设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路段掉头口、道路渠化改造、新建公共停车场等,不断改善市民安全畅通的出行环境。
如今,行走在济宁大街小巷,道路平坦顺畅、设施先进完善;路口秩序井然、候车上车自觉排队、“礼让斑马线”成为自觉行为……这是我市市民交通出行的常态,更是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生动写照。
从“文化资源”到“文明动能”
济宁这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都在不断提升的城市,看似悄然的点滴改变,背后是全民共谱的文明乐章。
“俺公公喜欢诗词,老人家收入不多,一到买书籍订刊物的时候,日子就过得很紧巴。知道这种情况后,我就拿出一部分钱支持他……”日前,嘉祥县老僧堂镇的“山东省文明家庭”成员刘春梅正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向村民讲述自己孝老爱亲、发扬好家风的事迹。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孝和”文化在家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全市涌现出科学教子、孝老爱亲、廉洁齐家等各级各类“最美家庭”近2万户。组建“齐鲁好家风”宣讲团,打造家庭家教家风实践教育基地45处,持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共叙‘家’话”等活动,组织家庭美德故事会、“婆媳演讲会”等巡讲巡演活动7000余场次,孝老爱亲成为我市永不褪变的精神底色。
与此同时,一批又一批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等优秀代表不断涌现,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文明礼让、微笑服务、志愿奉献、邻里和睦……市民的一言一行都浸润着文明的样子。
为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我市积极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打造“母子传承国学”“圣地诵家风”“孝贤书房”等文化传承品牌95个。深化“百姓宣讲”志愿服务活动,组建166支百姓宣讲志愿服务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服务群众80余万人次。
不仅如此,我市还将孝善文化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在有条件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幸福食堂”,同时延伸开展“餐前五分钟宣讲”“餐后听戏话家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省率先推进新礼仪改革,系统推进婚礼、学礼、节礼、敬师礼等领域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成人礼、节礼、入职礼等新礼仪范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活态传承中具象化。
让人民满意才是最终目标,济宁的变化体现在市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站在新的起点上,济宁将不断把文明基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让文明不仅成为城市的“金字招牌”,更成为滋养群众心灵、激发发展活力的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