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达0.7%。什么是孤独症、怎样识别、如何治疗?本报记者采访了济宁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中心主任赵淑珍。
1.什么是孤独症?
孤独症(ASD),又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并持续终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
2.怎样识别孤独症?
目前,孤独症早期筛查常采用“五不”识别法。如果孩子出现“不看、不应、不指、不语、不当”这些行为,家长需要高度警惕。
“不看”:目光交流异常,交流时没有目光对视或目光对视少且短暂。
“不应”:被他人呼唤时,没有相应的回应或回应少,没有共同注意或共同注意少。
“不指”:缺乏肢体语言,不会点头、摇头,不会用手指表示需要,不会使用手势比划进行交流等。这也是与单纯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的区分点。
“不语”:不会说话或语言发育落后,发育达不到相应年龄段的语言里程碑 。
“不当”:指不当的行为表现,比如:物品使用不当、兴趣狭隘、重复刻板行为、感知觉异常、语言倒退、重复自语、攻击、自残、饮食单一等行为。
通俗地说,孤独症早期识别,在婴幼儿期,可参考以下方法。6月龄:不会逗笑、不会笑出声、眼睛注视少;10月龄:叫名字无反应;1岁:听不懂指令、不会描述、无手势语言、无目光跟随、无模仿动作;16月龄:不会喊人、不理人;18月龄:不会食指指物、无共同注意;2岁:不会说词组。
如果孩子有以上的症状,家长一定多留意观察,及时到专业医院咨询。
3.孤独症怎么治疗?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应当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用教育干预、行为矫正、药物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截至目前,国内或国际上尚未研制出能够治愈孤独症的药物和方法。但是也有一些药物虽不可以治愈孤独症的核心症状,但可以改善伴发的情绪行为障碍。
提倡早发现、早干预和持续支持原则。近年来,随着0-6岁孤独症筛查干预项目的实施以及诊断能力、早期干预、系统康复训练质量的提高,已大大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预后情况。70%的孤独症患儿的认知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达到同龄孩子的水平。其中,有些3岁以下的孩子达不到ASD(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如果不及时干预极有可能发展为典型ASD。按照ASD进行特异性干预,可以阻止其向ASD发展或减轻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