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旭 李守臣
近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根据当地实情实际,着力推进教育领域软硬件建设同步提质,精准实施学生培根筑基、教学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和高教提质扩容五大工程,开展了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组团式”帮扶,全面提升教育援疆工作质效,助力英吉沙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区域发展积累深厚的人才基础。
临近暑假,英吉沙县济英中学高一学生艾海提的心里既高兴又失落,这也意味着他最喜欢的英语老师李昊臻即将结束支教。“李老师特别好,课堂上会设置很多有趣的互动环节,解答问题也特别有耐心。”短短半年的相处,他们已经完成从“师生”到“朋友”的情感蜕变。
2025年新学期伊始,来自济宁学院的13名支教大学生给济英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他们承担着4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活跃在20多个班级的课堂上,通过开展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研讨、组织校园竞赛,成为学生眼里的“大朋友”。在支教团队队长刘宸赫看来,这是一次万里之遥的双向奔赴:“英吉沙的学生们乐于进行课堂互动,这让我们及时发现和改进了原有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也带给我们新的启发。”
一段万里奔赴、师生情深的故事背后,是济宁援疆指挥部开展教育领域“组团式”系统帮扶的缩影。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山东省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关于援疆工作的安排部署,济宁援疆指挥部致力于从“顶岗代课”为主向“帮带提升”为主转变,从组团“帮扶一校”为主向系统“助推一地”为主转变,从帮助教师“按部就班上课”为主向引领教师“探索思考教研”为主转变。依托援疆教师团队,组建英吉沙县教研联盟,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2000余对,推动联盟学校“业务互帮、优势互补、管理互促”。创新开展“国旗下讲国学”活动,实现全县75所中小学全覆盖。与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编写了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个年龄段的英吉沙县国学教育专用读本,开发“多宝一家人”系列卡通动漫104集,进一步加强幼儿群体国学教育推广。
新建改建扩建实验中学、杏坛中学、济英中学等14所中小学和国风幼儿园,增加学位4400个。完成30所学校“希望澡堂”改造,惠及学生5万名。全面推进济英中学校园绿化、运动场及附属设施、浴室及附属设施、饮水设施、校园文化、风雨操场及附属设施、智慧校园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学校成为英吉沙县规模最大、设施最全、标准最高的中学。全县中、高考升学率显著提高,其中,重点帮扶的英吉沙县实验中学本科上线率76.88%,较去年提高24.5%。
“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殷殷嘱托犹在耳畔,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将济喀两地紧紧相牵,凝聚起山水难隔的深厚情谊,共同探索新时代教育援疆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思维。
从基础理论、打版设计到亲手裁剪、缝纫,从中华传统服饰到现代时装,看着自己的设计草稿变成模特身上的服装,在英吉沙县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服装专业的阿依孜乃提对未来充满期待:“现在县里建起了纺织服装产业园、牛仔产业园,毕业后我就能进企业工作,也能自主创业,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很有信心。”
在英吉沙县,蓬勃生长的产业集群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对本地职业技能教育提出新要求。“产业发展需要一支技术精湛的本地化技能人才队伍,根据英吉沙当地实际用工需求,我们结合济宁优势产业与人才基础,重点打造的焊接、汽修、现代农业等专业、科目,已在当地就业市场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在受到广大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将新技术、新思维带到一线实践中,促进本地相关产业发展提质升级。”济宁援疆指挥部负责同志告诉记者,针对英吉沙县技工学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短缺、软硬件实力不强等问题,济宁援疆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精准选派济宁市14名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技工院校教师对学校进行组团式帮扶,帮助开设10余个技能培训课程。建设1.2万平方米综合实训楼,改造3个实训车间、2个实训基地和8栋培训公寓,新建智能温室和标本馆各1座,实习实训场地总面积达5.9万平方米,助力英吉沙县技工学校升格为高级技工学校。
实施“鲁喀工匠联盟”技能提升工程,组织英吉沙县高级技工学校的青年学子奔赴济宁梁山县,在“梁山好焊”们手把手、传帮带的指导下,把焊接专业培育成当地就业市场的一张“王牌”,让未来美好生活有了稳固的现实依托。推动教学资源本土化,援疆教师团队组建名师工作室,结合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与当地教师共同编写《电子商务客户服务》教材。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与南京仕达恩光电、英吉沙卓驰服饰、齐鲁纺织等10余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促成订单式培养企业3家,建成学徒制试点企业4家。
图①英吉沙县济英中学建成并投入使用。图②济宁学院大学生团队创新开展支教活动。■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