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第01版:

王杰精神,一个甲子的光彩

■济宁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茜茜  李姣  通讯员  满广宇

1965年,23岁的王杰在危急关头纵身一扑,以血肉之躯护住了身边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的壮举感动了无数人。60年时光飞逝,日前,记者走进英雄王杰的家乡——金乡县,探寻这份精神的当代传承。在纪念馆、学校和村庄,记者走访了那些被王杰精神影响的人们,从他们的讲述中,深切感受这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

纪念馆里

童谣孕育的信仰  讲好英雄的故事

7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金乡县鲁西南战役纪念园内的王杰纪念馆。上午的纪念园里,《王杰的枪我们扛》的旋律在林间回荡。讲解员李淑娴在王杰雕像下驻足,向记者讲述着英雄精神跨越时空的力量。王杰的生命虽定格在23岁,但他的精神与信仰,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26岁的李淑娴是听着王杰故事长大的。小时候,她只会哼唱《王杰的枪我们扛》,却懵懂不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分量。四年前,她通过招考成为王杰纪念馆的讲解员,从此踏上传播红色文化的道路。馆内厚厚的8000字讲解词,让李淑娴在入职之初便深入了解了王杰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站在二楼展厅那泛黄的日记本前,她的讲解为历史注入了温度:“王杰精神最触动我的,是他在部队四年间三次推迟婚约,四次将宝贵的探亲机会让给战友。直到母亲心脏病突发,连长偷偷备好车票和粮票,他才踏上了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归途。”她指向展柜内一张褶皱的车票复印件,动情地说:“这张车票,无声地丈量着共产党人的精神海拔。”

“越是了解王杰的事迹,越被他伟大的品格所感动。”李淑娴常常在回家后,将王杰的故事讲给父母和家人听。想到王杰如果还活着,年龄应和自己的姥爷相仿,他的精神便如一位长者的谆谆引领。而李淑娴刚入职时的年龄,恰与王杰牺牲时相仿,这份精神又像一位同龄榜样的激励,让她倍感亲切,也深感责任重大。

谈及未来工作,李淑娴说她将继续践行王杰精神,以热情传递奉献的温度,让精神力量可感可触。“用专业讲好红色故事,用行动诠释王杰精神。”这是李淑娴对工作的承诺。

英雄故里

乡村飘扬的旗帜  凝聚振兴的力量

纪念馆外,英雄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生养他的土地。在金乡县鱼山街道王杰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恩国凝视着英雄王杰的遗像,声音沉稳有力:“王杰村参军入伍人数在全县各村遥遥领先,这正是王杰精神感召的明证。”

作为听着王杰故事长大的村民,王恩国坦言,生于英雄故里的那份骄傲自童年便深植于心。这份骄傲随岁月流转,逐渐化为沉甸甸的责任。王恩国曾是一名军人,如今虽已卸下戎装,但军人本色不改。“在我心中,王杰精神就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我此生定将扛好这面旗,让王杰精神在王杰村代代相传。”

1996年,时任村委会主任的王恩国带领村“两委”成员赴江苏省邳州市王杰烈士墓祭扫。此行令他刻骨铭心——当得知他们来自王杰故乡,当地群众发自内心的敬重之情令他动容。“那一刻,身为王杰村人的自豪感无比真切,王杰精神的伟大与不朽深深震撼了我。”这份感动化作他回村后传播精神的强大动力。多年来,在王恩国和村“两委”推动下,王杰精神在村中扎根:宽阔的“王杰路”贯通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党员大会深入学习王杰精神已成传统,党员结合工作畅谈践行心得。如今,这里年均接待参观者7万人次,成为重要的精神地标。更为可贵的是,王杰精神如磁石般吸引着知识青年,他们带着先进理念和技术扎根于此,为村民带来切实福祉。

“王杰精神如同一根坚韧的纽带,将故乡乡亲与全国有志青年紧密相连,共同在这片英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 王恩国说。

菁菁校园

讲台延伸的英雄路  浇灌未来的栋梁

王杰精神的传承,目光更要投向未来。六十年岁月流转,这份精神早已在以英雄命名的金乡县王杰中学校园里深深扎根、枝繁叶茂。步入校园,红色影视展厅、红色书屋、王杰事迹展馆……一抹抹鲜亮的“中国红”无声诉说着英雄精神的赓续传承。在这条传承之路上,教师无疑是关键的引路人。

“王杰精神,是‘一个不变的理想信念,两不怕的血性胆魄,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四个自问的人生境界’。”王杰中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校长周勇说,“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已融入学校血脉,持续塑造着一代代师生的品格。”为播撒精神火种,学校成立了“王杰之声宣讲团”,让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便走进展馆,聆听同龄人讲述英雄故事。周勇坦言,“尽管当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畏难情绪重、抗压能力弱的问题,但在王杰精神的感召下,我校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知难而上,勇于担当。”这份精神的磅礴力量,在2022年壮烈牺牲、年仅24岁的海军航空兵烈士、校友王忠辉身上,得到了最崇高的印证。在王杰中学,精神引领已成为育人的核心坐标。

精神传承,浸润于教学日常。作为美术教师和副校长,周胜楠巧妙地将美育化作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践行着“人人都是思政老师,都是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理念。她精心设计的“点亮红星”课程,更带领学生走进纪念馆,用画笔记录历史感悟。一位学生的周记令她动容:“以前觉得‘不怕苦’很遥远,直到看到王杰左手缠绷带仍坚持施工的故事,才明白担当就是从做好一件小事开始……学习中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周胜楠欣慰地说:“当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悟历史,从王杰故事里读懂奉献、学会坚持,这种由内而外的成长更具力量。”

精神之光,亦烛照师者心路。在王杰中学团委书记杨扬心中,王杰精神不仅是激励学生前行的火炬,更是照亮教师自身修为的明镜。在杨扬看来,传承王杰精神,教师自身的知行合一就是最有力的示范。

王杰精神,历久弥新。在济宁这片沃土上,从李淑娴的深情讲解,到王恩国的村庄实践,再到王杰中学的深耕育人,无数新时代的“播火者”,正让这束精神之光薪火相传。一个个王杰式的身影不断涌现,他们不仅传承着精神火种,更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念,从纪念馆、英雄村、菁菁校园出发,在齐鲁大地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间生生不息,其光愈炽,其行愈远。

2025-07-1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7773.html 1 王杰精神,一个甲子的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