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6日
第03版:

他山之石

“一件事”里见真章

7月13日 《人民日报》 常晋

背景:以小切口撬动大改革,“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日前,国办印发意见,提出“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

观点摘要:为民办事,贵在高效,“一盘棋”意识是关键。加强部门协同,以全局观念推动业务重组、数据互通,带动的是政务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办成“一件事”,更要办好“一类事”。惠企政策涉及各方面,如何主动推送、精准直达?新就业群体在权益保障等方面诉求集中,如何解决共性问题?聚焦“一类事”加强服务集成,推动从解决一个诉求向破解一类问题转变,这是坚持系统思维、实现全周期全流程服务的内在要求。

各地要因地制宜,多问需于民、问需于企,结合实际优化业务流程,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满意度自会越来越高。

汽车会越来越“懂”你

7月13日 《人民日报》 丁奇

背景: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和行业利润的增长,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密不可分。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市场潜力巨大。

观点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运用,座舱内的人机交互不断升级。智能车载设备下一步的方向是大模型更全面地“上车”:自主功能持续拓展,能够完成的任务愈发丰富,智能驾驶“开”得越来越拟人,汽车会越来越“懂”你。

当然,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要看到短板与不足。目前我国很多车企采用的智能座舱底层芯片还需要进口,芯片国产化率还不够高。此外,智能驾驶尚处于辅助驾驶阶段,离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持续研发与攻关。

远光滥用损人不利己

7月14日 《经济日报》 马呈忠

背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在便捷人们出行的同时,滥用远光灯导致的“强光眩目”问题日益突出,备受诟病。

观点摘要:车辆灯光是道路交通的“语言”。滥用远光灯损人不利己,既威胁他人安全,也增加自身事故风险。其根源之一在于部分驾驶员存在“权利滥用”心态——在公共道路上过度追求自身便利,忽视他人安全。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4亿辆。当下,整治电动自行车滥用远光灯、保障出行安全势在必行。尽管面临执法取证难、产销监管失效、处罚力度不足及部分驾驶员文明意识薄弱等多重挑战,但通过强化生产销售监管、科技执法等多环节入手,推动形成“夜间合理用光”的社会共识,能更好满足大众的出行安全需求。

治理电动自行车远光灯问题,应坚持“法律+技术+教育+行业监管”多管齐下。短期看,加强执法与智能抓拍可快速见效;长期看,强化驾驶员文明意识、明确行业规范、提升相关区域夜间照明亮度等,才是治本之策。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减少“远光危害”,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刹住“1元刮刮乐”热销风

7月14日 《新京报》 和生

背景:据报道,近日,重庆大学城熙街商业街等地出现大量售卖“1元刮刮乐”的摊贩,这种自制手撕奖票吸引众多路人购买,成为地摊经济中的热门现象。与此同时,在电商平台上多种类似产品也在热销,有商家展示一盒成本9.34元的刮刮乐纸片,毛利可达72元,销量上万,利润相当可观。

根据《彩票管理条例》,未经国务院特许,禁止发行其他彩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生产、销售彩票。“1元刮刮乐”属于自制手撕奖票,并非国务院特许发行的彩票类型,其生产和售卖行为涉嫌违法。

观点摘要:这些自制奖票在生产环节缺乏监管,容易出现质量问题;销售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欺诈消费者的情况。此前就有多地商家因售卖类似“刮刮乐”产品被罚款,线上、线下相关店铺也被查封。

刹住“1元刮刮乐”热销风,需要监管强介入。相关部门需加强对“1元刮刮乐”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电商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不能让违法产品在平台上肆意流通。对生产厂家和摊贩,监管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以起到震慑之效。当然,堵不如疏,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满足民众合理的娱乐需求。例如,就有网友建议,这类产品的经销商也可以跟正规彩票机构合作,共同开发趣味性强、价格亲民的产品,引导民众参与合法的彩票活动。但是,用卖彩票的方式卖“1元刮刮乐”,其售卖行为本身就涉嫌违法,消费者对此需多些警惕,莫被商家忽悠了。

女装尺码“缩水”拷问畸形审美

7月11日 《广州日报》 皇甫思逸

背景:近年来,“成人女装尺码越来越小”的讨论频频登上热搜榜单。不少女性消费者表示,尺码“缩水”给自己日常选购衣物增添诸多不便,甚至无端遭受身材歧视。买衣服时,相信不少女性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明明体重没涨,可平时穿惯的M码却突然紧身了,拿起L码试穿才勉强合身;网购的均码衣服,肩宽变窄、腰围收细、裙长短了一大截,中等身材的姑娘根本“塞”不进去。

观点摘要:为何女装尺码总在“缩水”?其实,不是女性的身体“膨胀”了,而是对于身材的标准在不断窄化。社交平台上,紧身、露肤度高的穿搭风格越来越多,“白幼瘦”审美成为潮流,而商家为了抓住流量密码,自然更乐意推崇符合所谓“标准身材”的小码女装。

服装作为生活必需品,本质是服务于人、让人穿得舒适,而不是用尺码来给人的身材贴标签、分等级。换言之,“白幼瘦”的畸形审美“统治”女装市场,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还将身材焦虑转嫁到了每一个普通女性身上。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青年认同应当用“自然美”代替“白幼瘦”的审美标准。面对消费者的呼吁,一些故意将尺码做小的商家应当明白,与其在尺码上“耍小聪明”,不如花心思多研究消费者的穿着需求,让顾客穿得舒适自信,远比让她们为尺码焦虑更能留得住客。(华峰/辑录)

2025-07-16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7921.html 1 他山之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