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第01版:

棵棵杞柳变金条

■通讯员 魏启蒙

鱼台县清河镇水源丰沛,适宜杞柳生长,杞柳栽植已有100余年历史。一根根柔韧的柳条经匠人的巧手编织,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畅销海外,不仅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更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柳编是该镇传统手工艺,最初只制作篓筐等日常用具。但过去因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国际认证不足等问题,主要靠低价竞争,利润率低,出口订单少。为支持辖区柳编制品出口,济宁海关关员深入相关企业,提供“一企一策”技术指导,针对不同国家的植物检疫要求,指导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检疫防控机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现如今,清河镇杞柳制品已有50多个品系,工艺品的加工销售有柳帘、柳筐、柳篱笆、伸拉帘等200多个品种。杞柳亩产一般6000斤左右,按每斤价格1元计算,每亩收益将近6000元,杞柳编制从业人员1.2万人,年产值5亿余元,不仅为相关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柳编产品已打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据统计,今年1至6月份济宁辖区柳编制品出口创汇约1.56亿元。“清河杞柳”品牌越来越有国际范,成为全国著名的杞柳加工出口基地。“过去编筐利润少,如今出口赚外汇;标准作用真不小,棵棵杞柳变金条。”这是近两年流行在清河镇的一句顺口溜,它真实地反映了该镇杞柳产业的发展变化。

“小柳编,不起眼,投入少,无污染,伸手就能把钱赚。”“来料加工不垫钱,坐在家中把活干,种地做饭两不误,每天能挣百十元。”小小杞柳在海关护航下,已然成为一把打通家门口致富路的“金钥匙”,生动书写着村民增收致富的崭新篇章。

2025-07-2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8384.html 1 棵棵杞柳变金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