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第02版:

北门社区党建领航奏响全域更新“三部曲”——

这社区,成了居民“离不开的家”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斐

通讯员 马翠

焕然一新的巷道、精心点缀的文化墙、处处洋溢的美好,共同诉说着任城区古槐街道北门社区这片老城区的蝶变故事。

曾几何时,这里还面临着设施老旧、空间局促、管理滞后的多重挑战。如今,一幅涵盖破败楼院重生、片区整体提升与历史文脉活化的全域更新画卷正在北门社区徐徐展开。这一蝶变之路,始于北门小区破旧院落改造的初战告捷,历经共青团路西片区攻坚的步步为营,最终在行署西巷拓宽与文化赋能中臻于完善。北门社区党委带领全体工作人员和辖区党员、群众,用三年的韧劲与智慧,奏响了一曲全域焕新的动人乐章。

从一隅到全域的“破茧”之路

北门社区的蝶变始于北门小区。面对设施老化、环境杂乱的困局,社区党委迅速行动,组织全体“两委”成员和网格员挨家挨户倾听民声,精准将居民“需求清单”转化为“改造清单”。当改造后的楼院赢得居民交口称赞时,社区党委班子并未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区域——唯有全域统筹方能真正提升社区品质。

在更具挑战的共青团路西片区改造中,面对产权复杂、意见多元的难题,北门社区党委发挥核心作用,牵头数十次召开协调会,不厌其烦沟通交流,“磨破嘴皮、跑穿鞋底”成为常态,最终成功推动片区实现空间优化与功能重塑。

行署西巷的改造更是凝聚了社区党委的集体智慧与决心,在拓宽物理空间的同时,深度挖掘巷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其独特精神标识,使这条古巷真正成为凝聚社区认同的文化纽带。每一步更新,都深深映照着社区党委规划引领、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干劲。

“五社联动”盘活一盘棋

硬件更新只是起点。北门社区党委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治理的活力源于持续的内生动力。为此,社区党委创新构建了“五社联动”机制,为基层社区治理注入强大动能。

社区搭平台:在北门社区党委统筹下,设立“睦邻共享中心”,整合空间资源,为社会组织、志愿力量提供坚实“大本营”。

社会组织唱主角:社区党委积极引导和支持,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孵化培育“老手艺新传”“邻里帮帮团”等特色组织,提供精准化服务。

社工精耕细作:依托搭建的平台,对接专业社工深入网格,运用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激活居民参与热情。

社区志愿者展风采:组建覆盖各年龄层的北门“星火”志愿服务队,在文明劝导、为老服务中展现亮丽风采。

社会资源强支撑:北门社区党委主动链接,撬动辖区企业、共建单位资源,设立“社区微基金”,形成可持续支持机制。

这一因地制宜的联动模式,将分散资源聚沙成塔,使社区服务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以心换心”的守候与认可

“社区治理,说到底是以心换心。”这不仅是社区党委书记吕秀云常挂嘴边的话,更是北门社区党委一以贯之的工作准则。

在行署西巷改造规划之初,面对居民对“老地方”“老味道”的眷恋,社区党委带领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反复踏勘,最终汇集民意坚持保留原有巷道肌理和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元素,并巧妙融入现代功能。这份对社区历史印记的珍视与守护,正是社区党委用心倾听民声的体现,让居民真切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诚意。

在“巷心会客厅”,北门社区党委推动建立了“民情驿站”,畅通居民随时诉说烦忧、共商家事的渠道。居民刘大爷感慨:“从片区改造的大工程,到邻里之间的小矛盾,桩桩件件都被记挂在心头。这社区,真成了我们离不开的家!”北门社区党委的用心服务,铸就了社区如家的温暖氛围与深厚认同。

从一栋楼的改造到一片区的更新,从物理空间的拓展到文化精神的涵养,在古槐街道北门社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有效组织下,北门社区整体完成了全域更新的华丽转身。社区里新旧交融的景象,如同一个生动的隐喻:北门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的治理实践,既打通了城市更新的物理经脉,更延续了社区共同体的精神血脉。当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心中“离不开的家”,这份凝聚着北门社区党委班子、党员骨干和广大居民智慧与汗水的基层治理答卷,正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2025-07-22 北门社区党建领航奏响全域更新“三部曲”——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8393.html 1 这社区,成了居民“离不开的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