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琨
从任城区的“七彩托班”,到各地的“雏鹰课堂”“微爱课堂”等,这些假期托管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是民生服务的创新实践,更彰显了地方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这些托管活动虽名称各异,却有着共通的价值追求:为孩子搭建多彩成长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结识伙伴;为双职工家庭卸下看护重担,让父母得以安心投入工作;为志愿者提供践行担当的舞台,在奉献中实现成长。从试点探索到遍地开花,它们如藤蔓般扎根社区角落,为万千家庭撑起一片荫凉,成为连接个体需求与社会关怀的纽带。
更值得称道的是,各地并非简单复制经验,而是立足本地实际“量体裁衣”。有的侧重乡土文化浸润,有的强化科普实践,有的融入志愿服务元素,让托管服务既接“地气”又具特色。这种因地制宜的探索,正是政府部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既回应了“看护难”的共性诉求,又尊重了不同地域的差异化需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假期托管的创新实践,不仅解了家庭燃眉之急,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社会协同的力量。期待这样的民生工程持续提质增效,让每个孩子的假期都洒满阳光,让更多家庭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与社会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