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洋
龙拱港在首届全国内河港口科技创新大赛中拔得头筹,3家港口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近期,济宁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在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这些标志性事件,成为济宁港航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锚定“争当全国内河航运排头兵”、全力打造全国内河“绿色港航”品牌的生动注脚。
绿色筑基 从源头防治到全面升级
走进济宁的各大港口,“运煤不见煤、作业不起尘”已成为常态。这背后,是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高起点谋划绿色港口建设的系统性成果。
对标国内一流河港,率先启动绿色港口建设行动,一场港口绿色革命由此展开:斥资6.94亿元,建成55.28万平方米封闭式煤棚,彻底解决了煤炭露天堆存带来的扬尘污染顽疾。在能源结构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应用,15.6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已覆盖多家港口,年发电量约1365万千瓦时,实现“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年减少碳排放超1万吨。
持续的绿色创建结出硕果。目前,济宁已有6家港口获评“星级绿色港口”,12家港口获评省市级“园林式单位”,14家港口成功建成市级“无废港口”。梁山港的双碳证书,更是树立了内河港口减碳的新标杆。
智慧赋能 科技支撑精准监管高效运营
面对监管难题,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将目光投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起智慧环保监管新格局。
创新打造了以“五个一工程”为核心、“1+5+9”为框架的智慧港航环保“云监测”平台。该平台自主研发了全省内河首个港口违规场景视频智能识别技术,对堆场堆垛不规范、车辆未覆盖、船舶未封舱、水面漂浮物等6大类违规行为进行自动抓拍识别,识别准确率超90%,监管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智慧应用在各港口遍地开花:龙拱港建成5G智慧港区,率先实现了内河轻型岸桥的远程自动化控制。跃进港创新应用激光雷达粉尘监测和智能喷淋联动技术,建成了全国内河首个数智化AI“电子煤棚”。目前,已有5家港口搭建能源管控系统,19家港口配备了污水处理设备用电监测、微型水质监测站、泥位计等智能监管“三件套”,港区环境的实时感知和精准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服务创优 贴心驿站构筑运河“绿色港湾”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将船舶污染物接收与船员服务需求有机结合。
在全省率先建成并启用了船舶污染物联单监管“济宁e交付”信息平台。该平台实现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流程电子化、链条化动态监管。截至目前,平台注册用户达1.5万个,已累计免费接收、转运及处置船舶生活垃圾15.81万艘次、363吨,船舶生活污水12.22万艘次、5796立方米,船舶含油污水1.27万艘次、391立方米,为京杭大运河“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坚实保障。
更让船员感到暖心的是遍布大型港口的“济舟港湾”环保服务驿站。全市19家大型港口高标准建设了集“污染物接收、环保宣传、船员服务、应急救助、调度指挥”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驿站,2家驿站被列为全国船员服务阵地建设试点,11家驿站获评山东省“海员之家”并入选全国水运系统工会服务船员阵地清单。“济舟港湾”品牌不仅入选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案例和交通强国示范区首批试点,更荣获全国第六届交通运输“政务事业类十佳文化品牌”和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服务船员“十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