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第01版:

一瓶除草剂里的绿色智造与产业担当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文闻

“这条生产线现在有25000吨产能,员工500多人。要是在以前,5000吨产能就得四五百人盯着。”日前,在山东亿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控室里,总经理龚伟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语气里带着自豪。屏幕上,机器人巡检的实时画面、各环节工艺参数的动态曲线、全球销售网络的订单数据交织成一幅数字化工图景。

“来,尝尝咱车间的直饮水。”采访伊始,龚伟递过一杯水,打破了记者对化工企业的刻板印象:车间里没有刺鼻气味,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手精准投料的机械运转声,这正是亿盛的核心产品——草铵膦的生产现场。

据了解,山东亿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以高附加值绿色化工为发展方向,以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发展要求的绿色化学品为主,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亿盛依托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企业研发团队,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生产技术,打造了行业更具韧性的产业链条,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山东省瞪羚企业等荣誉。2022年建设成了智能数字化工厂,实现了全产业链智能化生产,产能达2.5万吨/年。

“除草剂里,草甘膦曾是老大,但现在它的日子不好过了。”龚伟拿起一瓶草铵膦制剂,话题切入核心,“70年代上市的草甘膦,这几年有致癌争议,东南亚、欧洲不少国家都禁用了。咱们生产的草铵膦,靠的是阻止光合作用除草,不是靠毒性,安全得多。”

更实在的是成本账:“拿到手的价格,能比草甘膦低1/3。”龚伟说,“不光是售价,持效期也长——使用别的农药可能过一周就得再次喷洒,咱们这个使用一次可维持10至15天的药效,算下来又能省一笔钱。”

这份竞争力的背后,是亿盛对工艺的精进。作为济宁盐化工产业链主企业,亿盛的草铵膦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从最初的高能耗到如今的绿色路线,成本一降再降。“咱们在全球草铵膦供应商排名前列,我相信还会不断地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农药产业链中的地位,让我们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影响力和话语权。”龚伟的底气来自车间里那些与西门子、浙江中控联合研发的自动化设备——它们让这个曾被认为“连续性差、难自动化”的精细化工产品,实现了从远程控制到一键启动的跨越。

“绿色化工咱不玩虚的。”走到废水处理区,龚伟指着清澈的出水池说,“最优工艺路线可不是喊出来的,是靠技术抠出来的。这三废排放量,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不少,例如,农民原来一亩地得用200毫升农药,现在150毫升就够了。”龚伟解释,用量减少意味着从田间到环境的化学负荷降低,“从工厂到农田,整个链条都在减碳,这才是真绿色。”

这份坚持让亿盛的草铵膦成了“香饽饽”。作为FAO标准参与者,其产品凭“达标即通行”的优势,通过全球各国农业部门的登记授权,走进了除南极、北极外的所有大洲。“联合国的标准咱们参与制定,产品先达标,自然有绿色通道。”龚伟说。

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仅靠单一产品的竞争力,更要融入产业链的生态共建中。“我们深知,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产业环境下,单打独斗难以持久,构建安全、韧性强、协同创新的产业链条或产业集群,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作为行业骨干企业的责任担当。”龚伟对此深有感触。

亿盛以技术引领,赋能上游协同创新,依托企业研发平台和强大的自主研发团队,掌握了全球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生产工艺。同时,主动将技术优势向上游延伸,开放部分研发平台资源,与上游优秀伙伴开展联合研发,共同攻克关键中间体合成等“卡脖子”环节,实现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做大做强国产绿色化学品的“技术底座”。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瞪羚企业,亿盛一直以来发挥着区域骨干企业的牵引作用。“作为济宁盐化工产业链主企业,我们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绿色化工产业集群的建设,牵头或深度参与区域性的产业联盟、技术交流平台,分享我们在安全环保、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成果,带动集群内企业共同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水平,共同打造一个技术先进、绿色安全、韧性十足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大局。”龚伟表示。

从替代草甘膦的技术突破,到绿色生产的全链条实践,再到引领产业链集群发展,亿盛用一瓶草铵膦书写着“山东好品牌”的答卷,在济宁盐化工产业链上,它既是技术突破者,也是生态构建者,更在全球市场上,擦亮了“中国制造”的绿色名片。

2025-07-2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8999.html 1 一瓶除草剂里的绿色智造与产业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