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8日
第03版:

一张煎饼里的乡村共富密码

■通讯员 包庆淼 刘楠 侯文俊

7月17日清晨,泗水县杨柳镇于家泉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甜香——不是寻常麦香,而是紫薯的温润、荞麦的微苦与高粱的醇厚奇妙交融的气息。在村办企业“于氏煎饼”的工坊内,鏊子滚烫,一张张杂粮饼在村民巧手下翻飞。饼的内馅饱满丰富:葡萄干甘甜、花生碎酥脆、山楂片酸甜,还跳跃着红枣与水果的清香。这一张张杂粮饼,是于家泉村用五谷杂粮与缤纷果干调配出的“舌尖彩虹”,承载着一个小村庄探索共富新路径的坚定足印。

于家泉村位于杨柳镇南部,全村155户660人。村名源于村东北丘岭上的一眼甘泉,而这里制作煎饼的传统也由来已久。甘冽的泉水赋予了煎饼浓郁的粮食香气,口感几乎入口即化。2023年初,在杨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与于家泉村“两委”,经过共同考察学习与研究商议,决定将这份传统手艺升级为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于氏煎饼加工坊。村集体以9万元启动资金破冰试水。

这条路并非坦途。如何让杂粮与果干的风味更和谐?怎样的火候才能成就薄脆不焦的饼皮?每一步都需摸索,每一次“试错”都是集体智慧的淬炼。村“两委”沉下心,开始培训村民,原料选择锚定纯绿色无添加。煎饼工坊更化身为“银发工场”,为村里赋闲老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新选择,让勤劳的双手再次焕发光彩,为家庭增添实实在在的收入。目前,工坊有16位村民从事原材料打磨、糊子搅拌、煎饼摊制、切叠包装、销售、服务等工作,每人每月至少增收2500元。

承载着诚意的乡土味道,如何翻越村庄的边界,走进更广阔的天地?于家泉村大胆拥抱新浪潮。线上,电商平台货架琳琅,直播间里鏊子热气升腾,快递网络将这份新鲜直达远方;线下,它成为饭店菜单上的特色美食,城乡居民餐桌上的新宠。思路一转天地宽,煎饼化身创意载体——今年母亲节,“于氏煎饼”别出心裁推出“花束煎饼”,订单一举突破百份。这不仅是产品的胜利,更是乡村智慧对接现代消费需求的生动印证。

汗水浇灌终有回响。2024年,这个由村集体孕育、村民合力托举的小小工坊,为村集体经济贡献了10万元的可观收入。数字背后,是传统手艺涅槃重生,农产品价值实现跃升,激发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于家泉村的发展变化,正是杨柳镇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的缩影。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党建+集体经济”模式,充分挖掘各村特色资源,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特色产业格局,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利益紧密联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以产业兴旺有力助推乡村振兴,为共同富裕持续增添新动能。

2025-07-2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012.html 1 一张煎饼里的乡村共富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