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梁山县委党校 张业敏
山东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泰山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它们与黄河文化互融共生,共同凝练了山东黄河文化的内涵特质。这种内涵特质既有坚韧不拔的治水毅力,也有儒家文化的道德追求;既有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也有河海交汇的开放包容,并成为当代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文化底气。
儒家思想为山东黄河文化提供了哲学升华。黄河文化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为儒家思想提供了诞生的沃土,儒家思想则以其深刻的价值理念赋予黄河文化精神内核。大禹治理黄河“三过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成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的精神原型。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伦理体系,与黄河流域的宗法社会结构深度结合,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如山东黄河流域的孔氏家族、颜氏家族等,在儒家“孝悌”思想影响下形成“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传统。儒家“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又融入乡规民约,塑造了山东黄河流域“重名节、守信用”的淳朴民风。
海洋文化为山东黄河文化注入蓝色魅力。黄河文化在长期农耕文明中形成了“坚韧不拔”“重土安迁”的精神特质,而海洋文化的 “冒险探索”“海疆防御”等元素,为其注入了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山东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点,通过港口登陆的域外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碰撞融合,如佛教在山东的传播中,既保留了印度佛教的核心思想,又吸收了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以黄河下游的农业基础为依靠变得强大后,又凭借海洋贸易开拓疆域,既体现了黄河文化的“中原正统”意识,也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开放拓殖”精神。明清时期山东沿黄地区的民众既参与黄河治理,又支援沿海抗倭,形成了“既抗河患,又守海疆”的双重抗争传统,这种精神成为黄河文化中“坚韧不屈” 品格的重要补充。在民俗文化互鉴方面,山东沿黄地区的庙会中,既有祭祀黄河龙王的仪式,也有供奉妈祖的活动,体现了海洋民俗对黄河民俗的渗透;同时,黄河流域的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也吸收了海洋文化中“鱼”“海浪”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东营的黄河入海口不仅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更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文化景观。
中原文化为山东黄河文化提供了精神滋养。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源头之一,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周边,对山东黄河文化的形成、发展及特质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鲁西地区在思想、制度、民俗、艺术等层面深度吸纳中原文化养分,形成了兼具地域特色与中原基因的文化形态。孔子年轻时曾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系统学习中原礼乐文化,并结合山东黄河流域的农耕社会现实,将“礼”从宗教祭祀规范升华为“仁政”“爱人”的伦理体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追溯至中原商代“重民”观念和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在治水实践中,西汉贾让提出“治河三策”,其“疏川导滞”的理念被山东沿黄地区采纳。北宋朝廷从开封派遣水利官员主持山东黄河疏浚工程,将中原成熟的“堤防分段管理”“汛期巡查制度”引入山东,形成了“中原规划、山东执行”的治河传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方面,既继承了齐鲁文化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艺术精华。如山东梆子和河南豫剧均源于黄河上游地区的山陕梆子,山东梆子对河南豫剧的豫东调、沙河调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同时山东梆子又大量吸收豫西调、祥符调等来完善自己的唱腔体系。山东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既保留了中原地区“饕餮纹”的威严风格,又融入了“鱼纹”“水波纹”图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山东纹饰”。曲阜的孔庙石刻、济南的灵岩寺彩塑等,既体现了齐鲁文化的庄重、肃穆,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细腻、精致。胶州秧歌、海阳秧歌等也吸收了中原地区舞蹈的优美姿态和表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