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姝
化压力为动力,化势差为动能,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今年以来,济宁市锚定“走在前、勇争先”,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回升,增量因素和积极变化增多,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发展动能加速集聚。
民营经济是地方发展的硬核力量,撑起了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清晨的邹城化工产业园笼罩在薄雾中,山东恒信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厂区却早已奏响“智慧交响曲”,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煤炭直接烧掉,这个价值非常有限,实际上煤炭里面蕴含非常丰富的化学物质,只有把这些物质提取出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煤炭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山东恒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司传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团将锚定高端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三条产业赛道加快发展,在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上向更高目标奋进,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民营经济“稳”则经济全局“稳”,民营经济“活”则经济全局“活”。上半年,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6.8个百分点、贡献率92.3%。
公平透明、稳定可期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打通审批堵点,任城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设立“投资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专区,综合审批效率提升40%以上。“施工许可、建筑垃圾处置等多个关联事项实现同步申报、集成办理,提交的申报材料大幅精简,为项目投产争取了宝贵时间。”山东宜普尔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经理林春霞介绍,得益于施工许可等事项集成办理,开工时间较原计划提前了1个月。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推动“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全市新增“四上”企业940家。
物流运输稳定增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正加快实现。近年来,济宁市抢抓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畅物流、拓物贸、兴产业,成功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力打造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今年上半年,济宁港水路货运周转量153.2亿吨公里,稳居全省内河首位。此外,济宁建设了山东省首个内河智慧航运大数据中心,上线运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融汇数易平台”。“在多式联运场景中,平台打破传统物流壁垒,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和物联网设备,实现车、船、货、集装箱智能匹配和‘一单制’‘一箱制’全程可视化服务,提高内河航运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山东融汇物链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孟瑾介绍。
水运航空双翼齐飞,开放格局迎来新突破。依托大安机场临空优势,我市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加速临空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同时,以大安机场通航为新起点,启动实施航空发展三年突破计划,持续增强“公铁水空”综合交通枢纽能级和辐射能力,持续提升济宁都市区交通承载力与人才吸引力。据悉,济宁大安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持续上升,民航旅客吞吐量74.1万人次、同比增长23%。
5月31日,曲阜鲁源村盛大开园。作为济宁文旅多业态融合的最新典范,《鲁源奇妙夜》产品凭借数字光影秀、解谜式研学、沉浸式游园、实景演出等新文旅元素,带给游客强烈震撼,开园头三天吸引游客逾4万人次。
消费和投资,是实现扩大内需的“双引擎”,文旅消费热度不减。为用好促消费“杠杆”,济宁以国际视野谋篇布局,在高标准编制“十五五”文旅发展规划及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将政策供给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消费前沿。既发力入境旅游拓展国际“朋友圈”,又培育赛事经济、演唱会经济、文创经济等新业态。“孔子家乡·你好济宁”推介活动办进2025大阪世博会、2025济宁美食联赛等,都在“大政策小落点”的务实布局下应运而生。上半年,全市重点监测的36家景区共接待游客2338万人次,同比增长8%,实现营业收入6.9亿元,同比增长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