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第04版:

“精准帮扶”驱动乡村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汶上县中都街道朝阳村柏子加工产业园。

◣工人们正在对柏子仁进行色选。

▼现代化的柏子加工生产设备。

◥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芦花鸡保种育种车间。

▶义桥镇金水桥社区鸿天服饰二期厂房 。

◀标准规范的鸿天服饰车间。

▲在鸿天服饰车间内,社区居民正在加工服装产品。

■通讯员 袁军 肖涛 姬国庆 张伟凌

近年来,汶上县聚力提升驻村帮扶工作质效,以片区建设为主轴,以资金整合为抓手,以产业链升级为核心,汇聚驻村工作队和社会各方力量,探索实施“资金集中投入、发展成果共享”帮扶模式,助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走出一条产业振兴的乡村发展新路径。

资金活水精准滴灌 激活转型新动能

“过去村里有80多家小作坊,生产生活都挤在一个机器轰鸣的院子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守着‘中国柏子仁第一村’的招牌,却赚不到多少真金白银。”站在汶上县中都街道朝阳村柏子加工产业园崭新的厂房前,曾经的作坊主窦澎感慨万千。这个如今占据全国柏子仁95%市场份额的核心产区,几年前还深陷低效生产的泥潭,在无序与落后的双重困境中挣扎。

转机始于2024年,汶上县聚焦村级产业发展力量不聚合、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开展驻村帮扶大调研,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深入项目调研后,敏锐意识到,零散的作坊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分散的资金难以盘活形成合力。为进一步解决农村产业发展活力不足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资金整合效能,统筹利用省派工作队帮扶资金300万元和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00万元,共同投入现代化柏子加工产业园一期、二期工程项目建设。

银灰色的钢结构厂房拔地而起,标准化的生产车间取代了低矮的作坊,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成。首批16家小作坊告别了“各自为战”的历史,搬进了产业园,开启了规范化生产的新征程。2025年,省派工作队再次整合帮扶资金1740万元,启动产业园三期厂房及冷库项目建设,吸引19家加工户入园发展。

“坚持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思路,在全县范围整合帮扶资金,集中打造优势项目,最大程度提升回报率、减少项目风险,让更多村庄稳定共享帮扶成果。”省派汶上县工作队牵头负责人林源介绍道。汶上县创新推出“跨镇确权”模式,打破了镇域界限,将分散资源协调、整合、利用,最终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以柏子仁加工产业园为例,项目产权被定向分配给全县12个受益村,每年每村可增加收入3万元。

资金活水的精准滴灌,不仅解决了“分散作业”的无序问题,还带来了管理模式的革新。产业园推行采购、工艺、品牌、物流“四统一管理”,统一采购让原料成本降低12%,标准化工艺让产品合格率从过去的不足80%跃升至98%,“汶上柏子仁”地理标志成功注册,统一物流配送让运输成本下降25%,废水排放量锐减80%,柏子仁成品从年产3000吨提升至4000吨。

“整合资金、建设项目、共享收益”的闭环模式,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产业转型的大门。低效作坊升级为现代化园区,柏子仁这个深植汶上乡土600多年的传统产业,挣脱了发展桎梏,迎来了破茧重生的新机遇。

锻造产业筋骨 融合释放乘数效应

汶上县立足组织职能,坚持走延链、强链、补链式发展之路,聚力用全产业链思维锻造产业筋骨,释放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在柏子加工产业园,一场链式变革正展现出惊人的能量。“过去10天才能完成的加工量,现在只需48小时,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入驻企业负责人李猛指着车间里崭新的智能化分选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介绍道。智能分选系统能精准剔除杂质,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了人工接触带来的污染,设备的更新换代让每一颗柏子仁都经得起标准的检验。

效率提升只是基础,产业链延伸才是整体效能跃升的关键。汶上县跳出只做加工的局限,将文化基因注入了柏子仁产业,打造出“加工+文旅+电商”的融合新模式。在柏子仁加工展示馆,古色古香的工坊既是柏子仁加工工艺的展示馆,也是游客体验、学生研学的基地。老师傅们现场演示传统炒制技艺,孩子们在互动区体验柏子仁文创产品制作,墙上的图文展板讲述着柏子仁产业600多年的加工历史。依托这份文化底蕴,产业园开发的柏子仁养生茶、文创书签等产品,成了热销的伴手礼。

现代化物流中心的建成,让产品在48小时内就能直达全国各大市场,物流时效提升40%;质检实验室里,技术员们每天对产品进行抽检,对农残、水分含量等各项指标严格把关,构建起全流程溯源体系;电商培训基地则定期开课,为村民们开网店、做直播进行培训,孵化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

从柏子的采购到加工,从包装销售到文化服务,一条“采购、加工、销售、服务”的完整链条已然成形。“以前卖的是原料,现在卖的是品牌、是文化、是服务,价值空间完全不一样了。这场链式突围,让传统产业的筋骨变得更健壮,抗风险能力更强!”汶上县中都街道党工委书记、县商贸物流发展中心党工委书记井强表示。

撬动全域振兴 多点开花共享成果

汶上县积极实施“党建引领+资金整合+片区攻坚”帮扶模式,努力让柏子仁的振兴经验在更多产业、更广区域复制推广,形成“一点突破、多点开花”的燎原之势。

芦花鸡是汶上特产,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以独特的羽色体形、高营养的肉质蛋品闻名,但过去长期停留在散养散卖的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24年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整合市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146万元,统筹利用社会资本300多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芦花鸡保种育种基地。

“现在可不是简单养几只鸡那么简单了!”山东金秋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正国说,从恒温孵化车间到标准化养殖区,从深加工生产线到电商打包区,一条“保种、养殖、加工、电商”的全产业链清晰可见。在产业链前端,培育优质鸡苗3000万只,供应全国20个省份,从源头保障了品种纯正;在中端,8类深加工产品惊艳亮相——特色卤鸡开袋即食,休闲鸡肉零食成了年轻人的“追剧搭档”,蛋制品礼盒走上了节日餐桌,产品附加值提升50%;在后端,电商平台和直播基地日均发单500件,2025年上半年线上销售额突破600万元。从林下散养的“抓鸡体验”到京东平台的爆款产品,汶上芦花鸡“飞”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新赛道。“以前自己养几十只,卖不上价,现在跟着基地养,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收购,一年下来能增收2万元!”李太口村的李修峰算起了账。

义桥镇金水桥社区的鸿天服饰,则演绎了传统服装加工业的智能升级。作为汶上县三大百亿元产业之一,服装加工曾面临设备老旧、效率不高的瓶颈。2024年,市、县派第一书记整合资金194万元扩建二期厂房,同时撬动社会资本300万元,将智能裁床和AI质检系统引入服装加工产业。“以前10个工人一天裁200件,现在机器4小时就搞定!”车间主任徐春梅指着高速运转的设备介绍道。

“以前总担心出门打工没人照顾家里,现在步行10分钟就到厂里上班,每月还能赚4000多块,心里踏实多了!”金水桥村村民房营操作着缝纫机笑呵呵地说道。目前,鸿天服饰年产值已突破30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庄近300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柏子仁产业园的机器轰鸣,到芦花鸡“飞”向全国的云端赛道,再到服装工厂里的幸福笑声,汶上县的传统产业正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未来。这背后是“攥指成拳”的资金整合智慧,是“链式思维”的产业升级路径,更是“片区攻坚”的协同发展格局。

“汶上县将继续深入实施以党建为引领、以资金为纽带、以乡村传统产业为根基、以富民为根本的驻村帮扶模式,坚持片区攻坚、辐射带动,以帮扶资金为杠杆,撬动乡村特色产业‘蝶变升级’,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汶上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钦国说道。

2025-08-02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9330.html 1 “精准帮扶”驱动乡村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