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希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将“仁”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最终形成了仁政思想体系。如今,孟子仁政思想时代价值在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得到很好体现。
首先,体现在理论逻辑的贯通性。政治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确立民众在政治秩序中的核心地位,这一原则突破君权神授的传统框架,将政治合法性锚定于民心向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继承此价值内核,将人民主体性升华为国家治理的根本遵循。民生保障上,“制民之产”与脱贫攻坚政策的民生导向,展现跨越时空的价值共识。孟子将“黎民不饥不寒”视为仁政起点,现代治理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从“耕者有其田”到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民生保障方式随生产力发展迭代升级,但“民生为本”的价值排序始终未变。社会治理上,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的德治主张,与“徒法不足以自行”的法治认知,构成德法互补的治理范式。当代执政理念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完善法律制度的刚性约束,又注重道德教化的柔性引导,两者协同构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治理格局。
其次,体现在价值目标的同向性。“井田制”设计包含均平思想,试图通过土地分配调节社会差异;当代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平。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伦理主张,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存在精神共鸣。“明人伦”的教育目标包含德性培养与技能传授双重维度,与素质教育“五育并举”方针形成呼应。孟子“扩充四端”的人格完善论,对应现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统“士”的理想人格塑造,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实践存在理念衔接。孟子“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启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传统“大同”理想中的“讲信修睦”,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
最后,体现在实践路径的互补性。“民意即天意”的朴素认知,通过大数据舆情分析获得技术支撑。古代“采风”制度演变为现代民生调查机制,信息化手段提升民情反馈效率。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在文化惠民工程中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技术赋能使民本理念从抽象原则变为可量化、可追踪的治理实践,实现传统智慧与数字治理的深度融合。孟子“贤者在位”的人才观,发展为干部选拔的德才兼备标准。古代“法先王”的治理经验借鉴,转化为政策试点与推广的现代决策机制。制度创新将仁政的伦理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规范,使传统理想获得现实生命力。“守望相助”的乡治传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激活为村民自治实践。孟子“教以人伦”的教育思想,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实现现代转型。“春省耕而补不足”的救济理念,发展为精准扶贫的“靶向治疗”模式。这种转化不是简单复刻,而是立足时代需求的文化重构,使传统智慧焕发新的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邹城市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本文系济宁市政德教育系统研究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