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院子里来了一群人,他们个个穿着军装,扛着枪,背着行军包,步伐整齐地一个紧跟着一个,相继走进了院落。一会儿,院子里就涌进了几百人。
一个军官模样的人站了出来,对众人说:“大家都放下背包,今晚就暂时借住在这个院落里休息,明天了再继续行军!”
军官四下打量着,见周围静悄悄的,便向着母亲的产房走来。其实,脚步声响起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已经听到了。见到那么多扛着枪的人,他们吓得浑身瑟瑟直抖,再也不敢出来了。
想必院里的人家都听到来了这么多人,见这阵势,也都不敢出来,关门闭户,躲进了家里。只是母亲的产房在院子的最前面,那个军官径直掀开了门帘,敲门走进了母亲的产房。
这是母亲生的第二胎,生第一胎的时候,因为干活太劳累,孩子流产了,是一个男孩。这是母亲怀的第二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大哥。父亲和母亲百般小心,生怕再有个什么闪失,就包括我的爹爹奶奶,都在小心地呵护着母亲,重活累活,都不敢让母亲再做了,只是好好养胎,将孩子平安顺利地生下来。
可在那时,不干活怎么行呐。社会动荡,朝不保夕,地里长的一点粮食,自己能不能吃到还不一定,家里更不会有存粮。有一点粮食,不是纳了军粮,就是被土匪抢了,年年种,年年饿肚子。
明知种下的粮食在家里存不住,还得不停地种,母亲的累是免不了的。又要种地自求活命,又要保住肚子里的孩子,幸得一家人爱护,母亲平安顺利地生产了,这让一家人都很庆幸。毕竟,这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
那个军官是不知道母亲在坐月子的。女人坐月子,男人是不进产房的,这是民间的忌讳。当兵的人,走南闯北,不在乎这个。他撩开门帘推门而入的时候,父亲正坐在母亲的床前,本能地想护着母亲。
军官对父亲说:“老乡,不要怕,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也不会拿你们的一针一线。你们放宽心,我们只在这里暂时歇歇脚,明天一早就走了,你们不用害怕的!”
父亲见那军官如此说,便从母亲的床边站了起来,怯怯地应着:“好,好,你们要用什么东西,家里有的随便拿!”那军官说:“不用,我们自己带的有干粮。我们吃点干粮,喝点山泉水就行。”
父亲带着不相信的眼光,抬起头看了看军官,见他浓眉大眼,双目炯炯,一脸正气的样子。这让父亲诧异了,这么些年,村庄不是来兵,便是来匪,来了见鸡逮鸡,见猪杀猪,牛羊更是随便地牵,进到家里翻箱倒柜,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村子里的人就是这么穷下来的。
那个军官转身的时候,父亲跟着出来了,看着院子里那些席地而坐的兵,便说:“外面冷吧,寒冬腊月的,要么,到屋子里挤挤?”那军官说:“不了,我们就在这里凑合一夜,军人常年出门在外,已经习惯了,没有给你们带来惊扰和惊吓就好!”
父亲说:“你们跟别的军队真不一样,说真的,你们才来的时候,我们害怕极了,不知会遇上怎样的大难临头。没想到,你们丝毫不打扰,太意外了。没想到,天下还有这么好的兵,这么好的军队!”
那军官说:“我们的军队就是保护老百姓的,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我们革命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保护老百姓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
说罢,父亲又指了指院子前面地头上的麦草堆,说:“你们可以将那些麦草垫在地上,能保暖!”那军官说:“行,明天早晨我们仍旧给你们堆起来!”于是,那些军人给各自的行军被下放了一些麦草。
人多,麦草不够,有的放到了,有的没有放到,父亲又让他们拿了一些玉米秆。见这些军人真的不侵害老百姓,一些胆大的人也出来了,将他们的麦草和玉米秆也都贡献出来,甚至有玉米壳子的,也都一一拿出来了。
那天晚上,这些军人在自己的行军被上睡了一夜。冬天的夜,确实很冷,母亲的产房里烧着木炭火,也觉得房间里冷得瘆人,可窗外,天当被子地当床,会怎样的冷?母亲心里忖着,隔着窗户的缝,时不时看向窗外。
起先,军人们还坐在行军被上说说话,后来,就蜷缩着睡去,时不时地还传来一阵阵酣声。母亲想,他们一定是走累了。夜慢慢地深了,这一夜,母亲睡不着,父亲也睡不着,他们都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有我不谙世事的大哥睡得浑然不知。一直到后半夜,母亲才睡着了,这一睡,一觉到天明。
第二日,待父亲和母亲醒来的时候,那些军人都走了,走得光光的,一个不剩,而那些麦草、玉米秆、包谷壳,却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这一夜,母亲的产房外来了几百人,又仿佛一个人也没有来过,一切似乎都是他们没来时的模样,一切又似乎不是他们没来时的模样。
周围的样子没一丝改变,而父亲和母亲的心里却翻腾着,都是穿军装挎枪的人,他们和以前的那些人就那么不一样?父亲毕竟是读过一些书的人,他对母亲说:“要变天了,估计要变天了!”母亲说:“那是变好,还是变坏呢?”父亲说:“当然是变好呀!就冲这些军人的言行,我感觉我们的好日子很快就要来了!”
母亲闻听此言,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喜悦,低下头来,对怀里的大哥说:“孩子,你幸运啊,苦日子快要过去了,好日子就快来了,你快快地长大哟!”
果然,没多久,国家就解放了。此后,村庄里再也没有来过这么多拿枪的军人,而那一晚的风平浪静与相安无事,却常常浮上母亲的心头,令母亲感慨万千,时忆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