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全媒体记者 肖珊)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民生有温度 幸福有质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 9 场),介绍我市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工作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制度安排。我市自2018年启动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以来,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于2023 年成为全省第四个实现职工、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的地市。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截至6月底,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已达784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中度失能人员、异地长期居住失能人员均被纳入其中,累计已有 6.1 万人享受到相关待遇。
为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在基金管控上采取了科学举措。自2025年起,对长护险费用实行总额控制管理,并印发《关于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结算实行总额控制管理的通知》。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经科学测算,合理确定了全市235家护理机构的长护基金可用额度,引导各护理机构合理控制护理费用。
服务创新方面,我市积极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试点工作,首批将电动护理床、多功能轮椅等五类辅助器具纳入保障范围,成为全省较早开展辅具租赁服务的城市之一。今年5月,我市印发《关于做好长期护理保险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费用结算工作的通知》,首名符合条件的参保职工享受到辅具租赁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62人享受到这一惠民政策。(下转2版C)
为解决农村偏远地区重点失能人员照护难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积极探索农村偏远地区长护险服务模式及管理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重点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实现农村失能居民“应享尽享”。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流程、开展专业化护理培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服务监督机制,确保政策知晓率与服务满意度双提升,切实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外,我市还注重强化护理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今年4月,市医疗保障局携手中国人寿济宁分公司与山东理工职业学院,联合开展护理员现场技能培训,三方积极探索建立 “政企校” 联动培训机制,累计开展培训7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