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全媒体记者 杨国庆 通讯员 张冬梅 崔家存 刘庆伟)近日,新万福河任城段治理工程通过“建管融合、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实现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无缝衔接,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成为济宁市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创新的一项成功实践。
该工程由任城区水务局负责建设,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新万福河分中心负责运行管理,双方打破传统“先建后交”模式,组建建设与运行管理一体化小组,推动全周期协同管理。通过建立需求前置、问题前解、培训前移、同期建档、同步验收、同标建设“三前三同”机制和标准、安全、信息“三维一体”动态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设计与运行脱节、施工与防汛要求冲突、多主体协调效率低等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运行单位提前介入施工管理,提出优化建议并推动落实,如补设沉降监测点、预埋监控线路等,避免重复开挖和资源浪费。施工期间,通过可开启式围挡、专人值守等措施,既保障了汛期施工安全,又确保防汛通道畅通,在应对“杜苏芮”“格美”等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中,这一措施有效保障了沿岸2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该工程实体与标准化管理要求符合率从预计的75%提升至97%,累计节约资金110万元,减少水土流失1000立方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这种全周期衔接、多主体协同的模式,实现了从“交钥匙”到“交标准”的转变,不仅为新万福河打造了“建设即精品、移交即达标”的示范工程,也为推动全市水利工程高质量建管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