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实验小学 陈国景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域孕育的文化体系绵延数千年,形成了内涵丰富、层次多元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器物与工程,也涵盖精神层面的思想与品格,更包含制度层面的规范与习俗,共同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基因密码,成为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精神纽带。
物质文化元素:文明存续的物质载体
物质文化元素是黄河文化最直观的呈现,凝结着先民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生存智慧,也见证了流域文明的技术演进与经济形态。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是人类应对水患、利用水资源的智慧体现,构成独特的“治水文化”元素。从大禹“疏川导滞”的创造实践,到战国时期的郑国渠、汉代的白渠,再到明代汶上戴村坝“引汶济运”的分水系统,这些工程既体现了“因势利导”的生态理念,也暗含“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揭示了器物文化的演变轨迹。仰韶文化的彩陶以红底黑彩的几何纹样,记录了先民的渔猎生活与原始信仰;龙山文化的黑陶以“薄如纸、亮如漆”的工艺,展现了农耕文明下手工业的精进。此外,黄河流域的青铜器、瓷器,既是权力象征,也是技术传承的物质载体。
精神文化元素:民族品格的思想根基
精神文化元素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核,涵盖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与审美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黄河流域是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发源地,其核心理念与黄河文化深度绑定。儒家“仁者爱人”“民为邦本”的思想,与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对“群体协作”的需求相呼应——治理黄河需万众同心,农耕生产需邻里互助,这种社会现实孕育了“重集体、讲伦理”的价值取向。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则源于对黄河“奔流不息、顺势而为”的观察,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与儒家“制天命而用之”形成互补,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黄河的“善淤、善决、善徙”特性,塑造了流域先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从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的担当,到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执着;从抗战时期“保卫黄河”的呐喊,到当代黄河滩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这种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同时,黄河作为多民族交融的纽带,也孕育了“包容开放、多元一体”的文明气度,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胸怀。
民俗文化元素:社会运行的文化规范
黄河流域的民俗是活态的文化元素,反映了民众的生产节律与精神信仰。在节庆方面,陕北“过大年”的秧歌、鼓乐,融合了农耕祭祀与丰收庆典,动作模仿黄河奔腾的姿态;山东东明“黄河龙舟赛”在端午举行,既纪念屈原,也通过竞渡祈求河神庇佑。在技艺传承上,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陕西凤翔泥塑,以黄河流域的民间故事为题材,色彩浓烈,成为民众审美与信仰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