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明德学校 刘玉珍
1998年7月,我23岁,顺利完成学业,从济宁师专毕业,如愿成为一名教师,来到罗庙中学任教。
这里青砖平房三排,四处漏风的教室十来间,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校园,学生五六百人,老师三四十人,其中有四五位还是我初中时为我引路的老师,所以我并不觉得陌生,我喜欢它的安静朴实。学校安排我任教语文,第一年就在忙乱和不知所措中过去了,好在学生家长都纯朴热情,竟然没有挑我的毛病,给了我充足的实习时间。
第二年开始了,我负责初中一年级三班和四班的语文课程,再一次从零开始,认真学习备课,用心琢磨课堂设计,恭恭敬敬向老师们请教,扎扎实实做好常规教学。日子就这样慢慢地过去了。
一天早上,我来到四班检查作业。许多学生就抱起书包翻找作业本,放在桌上等待着。我一一检查。当我到了一个男生刘综(化名)那儿时,他没有出声,只是自觉低头站了起来。我问他作业呢,他就默默地递给我本子。我翻开,看到本子上一片空白,问他为什么没写,他也不说话,只是站着。等了一会儿他仍沉默,我也失去了耐心,于是不再等他解释什么了,我气呼呼地拿着他的本子使劲扔到了他胸前,随后又去检查其他学生了,只留下他仍在那儿站着……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我的教学也一天天地在进行着,这个学生依旧努力学习,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我的不满和怨恨,三年间他一直很优秀。后来他初中毕业,此后再也没有遇见过……这件事也在我繁琐的工作中被忘记了,似乎不曾发生过。但是随着从教年龄的增长和对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认识的深入,我慢慢意识到自己当时的做法是多么草率。试想这个学生当时得有多么难过,是我让他难堪了。我没有耐心地等待,没有给他申辩的机会,更没有维护这个孩子的自尊。于是,我开始懊悔,愧疚。我常常在脑海里无数次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如果我当时多些耐心和等待结果会不一样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教学中没有如果,有的只是后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疚感越来越强烈。我多想找到这个学生,当面向他诚心诚意地道个歉啊!可那时通讯设施什么的都没有,于是这成了我心中沉甸甸的痛。
杨绛先生说:“人生,总有太多的来不及,一眨眼就是一天,一回头就是一年,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就在我以为我在教学生涯中再也没机会向这个学生道歉了的时候,没想到就在去年2024年11月份左右吧,我突然收到了一条信息,内容写的是:老师,我是刘综,请加上我的微信。当时我的心猛的一颤,不敢相信这个名字是我的学生刘综,可能是重名重姓或者是加错了吧,是另外一个人,不会是我盼的那个学生,所以也没理会。隔了一天,这个留言人竟又给我打电话了,详细说明了他找我电话号码的原因。此时我这才确信他就是我的学生刘综,于是加上微信,开始沟通,我才知道他高中毕业后当兵多年,今年转业到了浙江旅游局。由于他的档案材料中遗失了团员这份材料,想让我(曾经的老师)给他在证明材料上签个名。聊完这些,我深吸一口气,终于有机会向他说出了这个压在我心中25年的愧疚与自责。我急切而又激动地说:“老师要向你道歉,说声对不起。这是迟到了二十多年的一个道歉,请你原谅当时老师的草率不当和对教育教学的无知……”伴着颤抖的声音,我一字一句地讲述着当时的事情的经过。我一气说完,然后轻声地小心翼翼地问他还记得这个事吗,他笑着说不记得了,他还感谢我当时对他初中三年的教育。我知道,学生这样说是出于善良与宽容,但这对我来说这是永久的悲哀和遗憾,我已没有机会补偿了。
今天,我鼓起勇气写下这个迟到了25年的道歉,它让我再次品味遗憾自责带来的苦涩,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菜根谭》中说:“悔既往之失,亦要防将来之非。”我也知道这种遗憾对我来说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从教人生的一部分,它会提醒我以后这样做:“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因为从教之路就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