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第02版:

无声的英雄纪念碑

赵婷

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瓦曲、后峪、颜家庄,大炮一响十八趟。”这句在鲁南广为流传的民谚背后,凝结着一段碧血丹心、荡气回肠的英雄史。

在距邹城市市区三十公里的群山深处,一条静谧悠长的山涧河水蜿蜒流淌。这里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水道迂回曲折。古时山路难行,人马需沿河两岸曲折行进,十八次涉水方能穿越这段山谷,因此得名“十八趟”。

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在政委罗荣桓、代理师长陈光率领下挺进鲁南,开辟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并建立了以十八盘、十八趟为核心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此地自建立以来,始终是日伪军疯狂封锁、蚕食和扫荡的重点。1939年至1945年间,敌人发动了上百次大规模“扫荡”。在长期的围困下,根据地一度缩小到仅存十八盘、十八趟一隅,“瓦曲、后峪、颜家庄,大炮一响十八趟”便是那段艰苦岁月的写照,人们称之为“一枪打透的根据地”。

面对危局,党政军民咬紧牙关,实行“敌进我进”的翻边战术,坚持边沿斗争,粉碎了敌人步步蚕食的阴谋。1943年冬,尼山区反“扫荡”斗争取得重大胜利。为纪念1939年端午节在小山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烈士,中共鲁南第一地委、鲁南第一行署、鲁南第一军分区在邹东十八盘竖立起“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由鲁南参议长彭三畏题写,两侧镌刻166位烈士的姓名与籍贯。碑文深情记述了鲁南尼山地区自建立以来的艰苦斗争:“尼山区为鲁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之屏藩,自敌人控制津浦线后,即向其频繁进攻。复有国民党反动派秦启荣之流,与之配合。遂使坚持是区之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民主政权及人民陷于两面作战之困境。民国廿八年端阳节,八路军四支队一部与日寇激战小山,以寡敌众,冲杀竟日,高呼‘与小山共存亡’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声振山谷,令人泪下。迄今信女犹於是日焚香献茶以慰忠魂,其壮烈感人,有如此者。廿九年敌伪顽匪配合进攻,形势极恶,当时党政军民仅余十八盘山可作抗拒依托。后经苏鲁支队驰援驱敌,终获坚持阵地之胜利。去秋敌人加紧蚕食,我鲁南军区主力配合尼山独立营又一鼓而下孙徐,生擒汉奸惯匪张显荣,为尼山奠定巩固之基础。至若罗头伏击、长座突围、奇袭深沟之敌、打进泗水南关、收复标村、赵家村、奔袭山曼山、将军堂,均以烈士之鲜血头颅换得扩大与巩固尼山区之辉煌战果。”碑文字字哀痛——从端午节小山之战的“与小山共存亡”,到十八盘之守的孤勇坚持;从苏鲁支队驰援驱敌的生死鏖战,到奇袭、伏击、突围、收复失地的辉煌战果——每一次胜利都浸透着烈士的鲜血。

邹城是孟子故里,“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在这里生根。尼山抗日根据地的英烈们秉持崇高信仰与精忠报国的情怀,把“义”字置于生命之上,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日战争的坚固基石。他们是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是“舍生取义”精神的传承者,更是英烈精神的创造者。

石碑无声,岁月留痕。正如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们的名字镌刻在石上,更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英雄永不谢幕,精神万古长青!

2025-09-09 赵婷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11508.html 1 无声的英雄纪念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