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妤
“对话烽火岁月,存档红色基因”——当这句沉甸甸的话语在耳畔回响,目光抚过济宁市档案馆中那些泛黄的卷宗,一位年轻革命者的身影,仿佛自历史深处缓缓走来。
他就是彭建华,一生虽短暂如流星,却以铁血丹心照亮了鲁南大地,用信仰与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革命壮歌。
1910年,彭建华出生在邹县张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8岁入读村小,总爱追问先生“为何有人粮仓满溢,有人饿殍田间”。在邢村高等小学堂,新文化的思潮像初春的解冻河,漫过他的心田。
1927年初中毕业后,彭建华本可谋份安稳生计,却毅然背着行囊走回了乡野。他站在打谷场上,用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向乡亲们讲“人人有田种,户户有饭吃”的道理,袖口磨破了,嗓子喊哑了,眼里的光却一天比一天亮。
那年冬天,平阳寺的寒风里,彭建华和孙玉贞等伙伴举起了农协的红旗。他们带着农民冲进土豪的深宅大院,把囤积的粮食分给饥民。这场运动最终被武装镇压,但彭建华在硝烟中明白了:要砸碎枷锁,光靠热血不够,得有拧成一股绳的力量。
1930年的聊城省立第三师范,油灯下的《共产党宣言》被翻得卷了边。彭建华和进步同学围坐在一起,把马克思的话语译成庄稼人能懂的方言。“九一八” 炮声传来时,他第一个丢下课本冲上街头,棉袍被寒风灌满,像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呐喊里,有他对家国最痛切的呼唤。
1932年,因“激进”罪名被学校开除的他,反而更加坚定了为真理而斗争的信念。这份信念,成为他日后面对酷刑与死亡时永不屈服的源泉。
这年冬天,在冯起介绍下,彭建华举起右拳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旗下的誓言不是终点,是他踏遍邹县田野的起点。作为新成立的中共邹县县委委员,他把农舍当课堂,足迹遍布邹县田间地头,用最朴实的语言向农民讲解革命道理,在油灯下发展党员,让党的组织如毛细血管般深入鲁南的每一个角落。
1933年白色恐怖袭来,县委书记被捕,组织涣散如散沙。彭建华躲在柴房里,用油灯照着党员名单,一个个划圈:“人在,火种就没有灭。”
1935年春,他与冯起秘密联络20多名党员,成立邹县工委并担任书记。他们以“读书会”为掩护,在简陋的农舍中制定“隐蔽发展、积蓄力量”的方针,让革命的火种在黑暗中顽强燃烧。
1937年1月27日,因叛徒出卖,彭建华被捕入狱。在监狱中,他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勇气,用牙膏皮磨成“铅笔”,在书报的空白处写下密信;创造拼音五位密码,通过敲击墙壁与难友联络;组织狱友开展反“反省”斗争。七七事变爆发,他带领狱友绝食三天,“我们要抗日” 的吼声响彻铁窗里。
1937年11月,经党组织营救,彭建华重获自由。出狱当天,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赴济南寻找省委。得知邹县已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他星夜兼程返回家乡,重建邹县县委。彭建华攥着省委 “脱下长衫,拿起枪杆” 的指示,眼里燃着怒火:“鬼子占了咱的家,就得用枪把他们赶出去!”
寒冬腊月,他踏着积雪跑遍十几个村庄,把农民的锄头、学生的钢笔、绅士的鸟铳,都变成抗日的武器。
1938年2月2日夜,月色被枪声撕碎,数百名顽军突然包围了南亢阜村。驻扎在村学校的游击队仓促应战,混入队伍的匪特趁乱倒戈。危急关头,彭建华手持驳壳枪冲出屋门,高喊:“不要乱,跟我来!”
当子弹射进胸膛,他倒在雪地里,手指仍指向北方——那里有延安的灯火,有他未竟的理想。2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寒夜。
如今,在邹城太平镇的鲁南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纪念馆里,他用过的油灯还亮着似的。那些档案里的字迹,那些锈迹斑斑的武器,都在诉说一个济宁儿女的赤诚。
彭建华的故事,是济宁红色档案中滚烫的一页,藏着一个民族不屈的密码。他的事迹,必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