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李腾周)2025年秋收期间,我市多地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获、晾晒、储存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不利气候条件,济宁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迅速行动、科学调度、多措并举,全力推进秋粮抢收和湿粮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面对严峻的“三秋”生产形势,汶上县供销社坚决扛起农业社会化服务主力军的职责。农机精准调配。依托全县8处为农服务中心,提前调配、检修调试各类农机设备50台(套),特别是确保履带式收割机等适应湿涝环境的装备投入作业,最大限度提升抢收效率。烘干能力满负荷运转。启动4套粮食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高达1000余吨,确保收获的潮湿粮食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处理,有效防止霉变,减少产后损失。仓储物流高效衔接。启用4处粮食储存库,10万吨的仓储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储存。农资供应充足到位。提前储备各类农资4000余吨、农药20吨,全面保障后续农业生产需求,为秋种打下坚实基础。
阴雨天气导致收割困境,金乡县京信农服创新采用无人机雨中抢运玉米,调集17台无人机,派出51名工作人员,一台无人机配3个人专班作业,通过高空作业直接将玉米从田间运至集中点,相比传统人力效率提升10倍以上,有效避免雨水浸泡造成的粮食损失。浩翔农服整合10台履带式收割机投入抢收,解决了普通轮式收割机在泥泞田地中“下田难”的问题。鱼山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紧急开启两台烘干塔,日烘干能力达120吨。通过不间断作业,该中心已累计烘干粮食2600余吨。同时,县供销社精心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为农服务突击队。只要农户有需求,服务队便会第一时间响应,用实际行动诠释供销人的责任与担当。
为做好抢收抢种工作,邹城市供销社提前谋划布局,联合基层农资网点与农机专业合作社资源,共发动各类收获设备100余台,针对积水地块,新引进履带式收割机6台,并优先调度抢收成熟度高、易霉变的粮食。引进智能移动式烘干机,同时与本地粮食烘干点紧密联系,探索形成“粮食银行”模式,确保了粮食收割与烘干同步进行,“收”与“购”无缝衔接,保障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转。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储备各类肥料6000余吨,农药120余吨,种子4000余吨,为秋种工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依托13家镇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和61家村级服务社,建立覆盖全市的农资配送体系,全力保障秋季农业生产需求。
梁山县供销社联合县域9个为农服务主体及农机合作社,组建“秋粮抢收应急队”,摸排登记履带式收割机、高地隙转运车等适配机械30余台,建立“机械调度数据库”,实时更新设备位置与作业状态。统筹调配农业机械资源,整合为农服务中心和基层社拖拉机、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500余台套,黑虎庙、小安山等为农服务中心已配备烘干设备15台(套),日烘干能力达2250吨,拥有晾晒场地5000平方米,仓储库容9.56万吨,可充分满足秋粮烘干、仓储需求。通过“抢烘+晾晒”双重保障,切实筑牢了阴雨天气下的秋粮安全防线。
任城区供销社围绕服务好“三秋”农业生产,依托系统优势经营主体,聚焦玉米抢收与粮食烘干两大关键服务,积极对接种粮大户、小农户,协助开展抢收工作。在抢收的同时,脱粒、烘干环节同步高效运转——脱粒机在晾晒场高速作业,收获的玉米随即运往烘干区,整个烘干流程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通过清理、脱粒、烘干、冷却等一系列工序,湿玉米迅速转化为水分达标、符合安全储存标准的干玉米,为秋粮收获提供了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