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王粲)自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济宁团市委广泛凝聚共识,抢抓改革机遇,确定任城区、邹城市、嘉祥县为试点,坚持市县联动、协同推进,蹄疾步稳推动改革落细落实。
推动党建引领制度化。市县协同推进,争取市委组织部、市委改革办、市委巡察办等支持,将改革试点工作纳入党建带团建考核、改革工作要点、巡察范围等。联合市委组织部选派125名第一书记担任派驻村(社区)团建指导员,探索基层党建带团建新模式。试点县(市、区)党委高度重视,推动3个试点县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试点县(市、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改革工作汇报,明确党建考核中党建带团建分值。
推动组织生存社会化。深化“互联网+公益”思维模式,创新研发“济宁希望小屋”小程序,打造“数字公益”。招募“微爱妈妈”“爱心家庭”等,开展“城市感知行”“带你看世界”等特色志愿服务。目前累计筹集资金1430余万元,建设希望小屋1062间,惠及困境儿童1086名。邹城市募集资金470余万元实施“幸福蓓蕾”青春助学行动,帮助964名困境青少年完成学业。嘉祥县发挥青企协平台作用,定期发布青年工作项目和需求清单,共筹资83.75万元。
推动组织方式多样化。任城区依托网格化治理体系,建立三级网格青春矩阵,发挥15个镇(街道)网格团委、109个村(社区)网格团总支、1034个网格团支部优势,实现组织引领网格化。延伸服务范围。联合市直机关工委成立58个市直部门单位青工委,延伸团的工作手臂。邹城市以“青春社区”建设为引领,在钢山街道燕京社区、后八村及凫山街道文圣社区,探索“青春共建同心圆”社会治理创新项目。
推动干部来源多元化。建立专兼挂结合的团干部队伍,拓宽干部选用渠道,改革后,3个试点县共配备挂职团干部385名、兼职团干部500余名。通过招募西部计划志愿者、社工、实习实践大学生等增强工作力量,共增加538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社工。发挥青工委委员作用,实行轮值制度,各委员轮值1至2个月开展活动,每名委员联系服务3至5名团员青年。在“好青年”遍访中,委员共遍访好青年12413名,帮助解决问题、提供服务项目302个。
通过改革,试点县(市、区)基层团组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显著提高,团员团干部作用进一步发挥,为下步全面稳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