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闫茂超 周广慧
草长莺飞,万木争荣。在任城区唐口街道张寨新村,但见1600多亩杞柳林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缱绻万种的柳条随风摇曳,形成了嫩黄深绿的海洋。许许多多美丽的鸟儿或低飞或高翔,在广袤的杞柳林间婉转歌唱,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人说,这是张寨村的致富林!张寨新村有805户2789人,过去由于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该村一度成为当地出了名的脏村、乱村、差村。然而近年来,该村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由传统农业作物种植,到合作化种植杞柳,张寨新村寻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人没有了,村民们有了自己的致富梦想,村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只有发展产业 才能加快强村富民的步子
长期以来,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土壤质量差,是制约张寨村村民致富的两大顽疾。“人均亩把地,靠这点土坷垃,怎么能让生活更有奔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存先带领村两委成员多方考察调研,了解到杞柳种植项目发展潜力大、适合村情。
2018年初,张寨村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发展杞柳产业。全村1689亩地实现整体流转大面积种植杞柳,成立了“济宁市嘉运农业种植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年底按合作社受益参与分红。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的形式推动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同时将村内所有土地全部统一收归村集体。采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的转型发展理念,使村级经济转型升级和生产经营专业化,借助“支部+合作社+农户+基地+旅游+企业+电商”的“1+6”模式,大力发展三产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扩大土地种植规模,建立杞柳编织加工厂,进行杞柳深加工项目,实现种植、加工、产销一体化,村民年增收入2000元,村集体年增收入50万元。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张寨村将杞柳加工成栅栏、防洪用品、工艺品、宠物框等产品,其中80%以上将直接出口欧美。如今的张寨人走出稻田,迈进了杞柳林,老年人在家门口有活干,青壮年返乡创业经商,收入增了好几倍。张寨新村杞柳产业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分散到连片、从种植到加工、从单一到多元、从品质到品牌的“黄金之路”。
党员干部带好头 干群才会拧成一股绳
在过去,张寨家家户户都喜欢在自家的围墙外种菜、堆杂物,有80多户村民在家门口修建了长门台,导致五六米宽的村内道路最窄处不到三米。村“两委”决定先从拆门台、清杂物做起,让道路宽起来、环境靓起来。
“党员干部带好头,干群才会拧成一股绳。”张存先动员村“两委”干部带头拆了自家的门台,一把尺子量到底,就没有群众提意见。全村用了不到一周时间,拆除了所有占路的门台,清除了房前屋后所有的杂物。后来,张存先又动员全村党员干部扛着铁锹、开着农用车,清理村里坑塘、河道内淤积的杂物。看着党员干部们在坑塘中清淤,群众也纷纷加入其中,一个月的时间,清理出了1000多车垃圾和淤泥。这样一来,不仅坑塘河流变得清澈了,广大群众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
村里铺道路,群众主动出车拉砂石;搞绿化,群众踊跃干义工;建工厂,3户群众捐出了老宅子……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该村拆违建、清垃圾、搞建设,铺设了环村公路,兴建了文化广场,增添了墙绘文化,竖起了二十四孝石雕,打造了5处公园凉亭,并沿路植绿,绘就了一幅绿意盎然、充满乡土气息的美丽画卷。现在,张寨村风清气正,正在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