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8日
第06版:

以民为本 以实为基 以创为引

全市法院掀起 “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热潮

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全力推动“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聚焦群众在司法领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立足司法职能,践行司法为民,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司法为民暖心

近日,王女士收到兖州区法院为其申请的5000元司法救助金。她的丈夫十年前因车祸失去劳动能力,但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王女士一家始终不能得到应有的赔偿。为了缓解无法及时兑现权利的当事人经济压力,兖州区法院联系银行、保险等一些企业,设立了定向用于救助申请执行人的司法救助资金,首创“金融+司法”模式,开通救助新路径。

全市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温暖群众“心窝子”,紧盯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等方面更高层次的公平正义需求,优化诉讼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济宁高新区法院推行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申请材料齐全无误的案件,当天完成受理审查工作,延伸服务触角,常态化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公益法律服务活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有效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汶上县法院把法庭“搬”到村委会,以“审理、教育、宣传”一体化的巡回审理模式接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

服务群众创新

邹城市法院通过互联网庭审成功调解一起“跨国”离婚纠纷案件。本案被告在韩国务工,因疫情原因无法到庭,于是法官启动互联网法庭,使双方就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均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进行线上签字确认。这是全市法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生动缩影。

全市法院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作为智慧法院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数据赋能、全流程网上办案等,着力构建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开透明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推进审判执行和审判管理的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动力变革。1至4月,全市法院互联网开庭6159件,庭审直播10836场,公布裁判文书16753件,线上委托鉴定率100%。

为提升服务群众本领,全市法院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梳理老百姓“急难愁盼”清单,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针对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激增、当事人远在外地等特点,嘉祥县法院探索微信“一案一群聊”模式,全天候倾听诉求、在线举证、进行调解等,今年以来,共发起微信“一案一群聊”50余次,150余名当事人参与群聊,群内提交材料200余份,释法答疑200余次。

诉讼生态清新

“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法官……”市中级法院全体干警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突出以当事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展开“司法为民 换位思考”大讨论,坚持问题导向,深刻自我检视,梳理问题清单,列出整改台账。

今年来,全市法院结合“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部署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三年行动”和“司法作风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广大干警敢于担当、敢于碰硬,不回避,不推卸,不徇私情、秉公处理,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进一步规范司法作风,严格贯彻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严肃整治“打招呼、说情”顽瘴痼疾,深化司法公开,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为全市法院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 曹梦溪 通讯员 张乐乐

2022-05-18 以民为本 以实为基 以创为引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00289.html 1 全市法院掀起 “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热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