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金乡讯(通讯员 王伟 徐兴柱 王允欢)近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拟认定名单公示”,认定37个省级示范区,其中金乡县鱼山示范区榜上有名。近年来,金乡县锚定大蒜产业升级、打造世界蒜都中心目标,顶层设计、规划推进鱼山示范区“一带六区”建设,强优势、补短板、树典型,努力构建现代农业农村先行区、大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板区,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新标杆。
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大蒜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大力推广机械化生产和套种经验,突破套种作物机械化收获难题,带动周边县区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建设国际蒜都中心,集展览展示、大数据中心、信息发布、产品检测、科技研发、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对大蒜产业各环节进行“智慧”管理。完善“一区四园”功能。构建专业仓储、综合物流、现代商贸“三个体系”,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大蒜仓储冷藏集群,培育大蒜储存加工企业300余家,冷藏仓储能力达84万吨。建成4处综合物流基地,带动激活1200家物流运输企业。成立全国首个服务县域经济的海关贸易便利化服务中心—济宁内陆港,大蒜及蒜制品出口168个国家和地区,单一农产品出口全国第一,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运营3处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山东省金乡大蒜专业批发市场),大蒜交易量年达200余万吨,交易额180亿元以上。建立大蒜电子交易拍卖中心,打造“金乡大蒜”电子商务品牌,素有“大蒜华尔街”之称。提升大蒜产品价值。建立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23家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大蒜无土良种培育、“沃东方”大蒜专用肥,提升大蒜品质产量。推出黑蒜胶囊、蒜氨酸口服液等10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推动大蒜由初加工产品向高附加值的保健品、医药品发展,目前示范区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引进新加坡奥兰、美国喜万年、北京首农等70余家大蒜精深加工企业。每逢大蒜收获、生产旺季,示范区每天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人均日收益200余元。大力推介“金乡大蒜”区域化公用品牌,目前“金乡大蒜”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超过200亿元,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全面发展特色产业。深挖红色和民俗资源,壮大旅游产业。实施全国“红色基因名村”——王杰村整村提升工程,修缮王杰纪念馆、知青纪念点,打造王杰精神大讲堂,开展“王杰精神在鱼山”主题演讲比赛、王杰精神演唱会、“对标王杰”等活动,加大对王杰奶梨采摘园、“果多美”家庭农场扶持力度,将学习践行王杰精神与旅游观光休闲有机融合。仿古改造省级生态文明村、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张翟村,建设鲁西南民俗文化馆、碾磨、古井等民俗景点,利用村集体土地种植油菜花,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建设高效设施农业。创新“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共享互惠发展模式,重点推进葡萄种植区、特色花卉种植区、蒲公英试验区、果蔬种植区“一园四区”建设,带动石店村周边村民亩均增收1.2万元以上。依托省级田园综合体项目带动就业3000余人,每年人均增收达到3.8万元,累计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
打造人文宜居环境。围绕文旅生态休闲区、乡居人文提升区建设要求,开展项目建设,丰富文化内涵。规划利用河湖资源,推进金水湖-大沙河-金沙湖生态观光带建设,重点实施金沙湖湿地公园、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崔口整体风貌提升和周路口新村等项目。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对鱼山堌堆文化遗址、王杰纪念馆、鲁西南民俗博物馆、家风广场等场所进行保护提升。连续举办多届梨花节、农民艺术节、农民运动会,形成示范区特色文化品牌。
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建设党建示范区,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后备干部培训活动,多措并举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把村党支部书记列入推动村庄发展的第一方阵,探索出村办企业模式、抱团群暖模式、闲置资源利用模式等多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1年,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为55.22万元,同比增长45.35%;示范区内多个村党支部获评“五星级党组织”,其中张翟村“两委”班子被评为“省级干事创业好班子”,张翟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石店村党支部书记石宝庆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运农产品检测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聘请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共15名大蒜行业专家教授为特聘研究员,引进30多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大蒜关键技术研究,申报国家专利30多项。实施农业专技人才轮训计划,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目前示范区齐鲁乡村之星数量达到5人,新型职业农民职称总量达到4600余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达到60人,各类返乡创业群体达到120余人,提供就地就近工作岗位1400余个,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