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第03版:

从仁政思想看孟子的政德观

■商瑞月① 郑治文②

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显著文化标识,是中国传统社会政德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生长点。由孔子仁学奠基,经孟子发展的仁政思想是一种以仁心为本,由道德理想转出政治秩序的德化治道构想。读《孟子》,自当绕不开其讲仁爱、重民本的仁政理想。新时代党员干部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政德的重要精神滋养,大可从孟子仁政思想中获得有益启示和镜鉴。以古为今用为追求,以文化“两创”为原则,深入分析孟子仁政思想,我们认为,其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于党员干部加强政德修养尤其具有参照意义,而这些内容也无疑正可谓是孟子政德观的体现。

其一,君正国定的正身思想。“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看来,君主作为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引领者,其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臣民,所以君王最要紧之事便是正身正己,以为臣民表率。只有君主以德正己、以仁立身,才能垂范大众,使其亦能“居仁由义”。孟子试图以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治,将以君主为主要代表的为政者的道德表率作为国家安定的坚实基础。由此,他明确将君主以“仁义”正身从而垂范民众作为施行仁政的重要要求,而这无疑是对孔子“政者正也”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其二,制民之产的养民思想。“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认为,施行仁政首在“正经界”,也就是分给老百姓必要的土地田产,以保障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这体现的也正是孟子制民之产的养民思想。孟子认识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他认为,老百姓只有在有一定物质基础足以安身立命的前提下才可能会有更高的道德理想和追求。正因如此,孟子虽在当时未能超出井田制而提出新的土地方案,然其制民之产以保障百姓生存发展基本权利的养民问题,却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之为政者都无可回避的治理课题。

其三,省刑薄税的爱民思想。“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为政者施行仁政要做到省刑薄税,对百姓既要宽缓刑罚,又要避免对其过度盘剥。他的这种省刑薄税的爱民主张,是其将孔子“仁者爱人”观念引入政治实践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不仅是孟子民本立场的有力体现,也构成了其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其四,教以人伦的教民思想。“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按照这种认识,除了主张养民富民外,孟子还特别强调了教民的问题,主张为政者要教民以人伦,使其能够讲信修睦、孝悌忠信。他坚信,善教比善政更能得民心。其言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有鉴于此,在制民之产、省刑薄税等养民爱民思想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教民主张。不过,不管是讲养民、爱民还是教民,孟子都是以“得民心”作为优良政治的基石的。“得民心”也无疑可谓是孟子以行仁政为核心的政德观的根本落脚点。

以上我们从“正身”“养民”“爱民”“教民”四个方面讨论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并以之作为其政德观的主要体现。虽然孟子其人其学距今已两千多年,不过我们坚信,这些思想内容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讲政德”仍有历久弥新的启迪意义。党员干部涵养为政之德,仍有必要从《孟子》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精神滋养。(作者①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作者②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2-12-1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7594.html 1 从仁政思想看孟子的政德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