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就业之源,是发展之基础。近年来,市人社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力搭建创业平台载体,持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充分显现。
以贷款扶持为支点,撬动创业热情。聚焦提升创业担保贷款可获得性,在全省唯一一家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一站式”服务试点,推动创贷扩范围、提额度、降门槛、优服务,实现创贷申请“一次办”“提速办”“简便办”。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8亿元,支持创业2.7万人,带动就业12.6万人。
再造服务流程,申请贷款“一次办好”。优化审核流程、缩减申贷时间、提升服务便捷度,实现申请贷款“只跑一次”服务目标。实行政银联合办公。建立创业担保贷款综合服务站,贷款申请、审核、审批、贴息等全流程业务实现“一站式”办理,贷款审核由原来的“串联式”变为“并联式”,大幅缩减审核时间,原来至少2天的贷款审核实现即时办结,贷款全流程由国家规定的“原则上不超过15个工作日”缩减到平均3个工作日。加强与市场监管、民政、人民银行等单位数据信息交换,进一步压减办事环节,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材料由7项减少到4项,个人贷款申请材料由4项减少到2项。推行银行直贷模式。充分发挥银行网点密度高、人员力量足的优势,将贷款业务由原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大厅单一受理,拓展为“人社服务大厅+银行服务网点”共同受理,辖区所有银行网点均可直接受理,实现贷款申请市、县、乡三级全覆盖。
优化办理系统,贷款业务全程网办。围绕业务全流程,建设优化信息系统,经办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切实提高经办便利度和贷款安全性。实现业务线上办。研发“创业担保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将贷款业务全部纳入系统管理,实行贷款业务“云上办”。“贷后管理”模块督促信贷经理跟踪项目运营、贷款使用等情况,强化风险防控,提高贷款回收率。实现业务线上查。配套开发“创业担保贷款电子地图”,自动推送最近的银行服务网点,便利创业者就近就地申请贷款,提高贷款便利度。实现业务无纸化。从贷款申请到发放,创业者无需提供任何材料复印件,所有材料都以电子文档形式流转,减轻创业者的申请负担。
拓展服务模式,创业贷款可获得性增强。分类、分步降低贷款担保门槛,丰富完善贷款项目,创新服务模式,贷款的可获得性显著提高。丰富贷款包。做强乡村贷,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合伙人”提供最高额度30万元的创业贷款。拓展人才贷,将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范围,支持高层次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试行亲情贷,将创业担保贷款与农商银行推出以家庭为单位授信、由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的“家庭亲情贷”业务相嫁接,解决贷款担保物、担保人难寻问题。加大小微贷,将小微企业贷款额度提高至400万元,比省级标准高100万元。探索信用贷。创业者在满足“经营状况、资信状况良好, 符合银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的情况下,创业者申请创业担保贷款,不再提供任何担保,有效满足了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需求。推行“政银担”。创新推出“政银担”风险补偿模式,人社部门、合作银行、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按照9%、30%、61%的比例分担风险,既有效降低了人社部门贷款风险,保障了创业担保基金安全,又提高了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实现了各方互利共赢。
以服务升级为抓手,做优创业生态。聚焦提升创业服务覆盖面、精准度、专业化,不断健全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提升创业服务质效,带动提高创业成功率。
完善创业培训体系,构建服务闭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方式,建立以济宁市创业大学为主体、县市区创业大学分校为支撑的创业培训体系,探索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成长、投资融资和创业导师“五位一体”服务模式,自主研发“创业大学APP”,形成“平台+服务+应用”的创业生态闭环。目前,济宁市创业大学已与广东、湖北等5个省份10多个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协同构建起“校地合作、联动共育”的创业培训体系。
做强创业师资力量,提升服务质效。完善创业导师管理方法,在全省率先出台《创业导师管理办法(暂行)》,从组成类别、推荐聘任、工作职责、服务方式、日常管理、激励措施等方面,对创业导师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更好地发挥创业导师作用。实施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培养计划,提前调查统计确定开班类型、数量,每年举办1至2期SYB师资培训班,进一步扩充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积极适应创业者对高质量、个性化创业服务的需求,主动对接枣庄、临沂、菏泽等三市人社部门,联合组建了360余人的“鲁南经济圈创业导师库”,分为企业家、专兼职教师、政策指导专家、创业培训讲师4个类别,根据创业者创业发展阶段和个性化需求,精准提供创业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创业扶持的专业化水平。
举办创业交流活动,营造浓厚氛围。举办“创·赢未来”高峰论坛,邀请华为、百度等企业专家和国家级创业导师现场授课,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搭建对接交流平台,提升了中小微企业创业者的创新视野和发展格局,助力创业企业步步破局、快速发展。定期开展各类创业促进活动,定期举办“雏鹰计划”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等,遴选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初创企业创业者参加,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促进初创企业健康成长。
以创业平台为依托,打造创业高地。聚焦强化创业平台支撑、发挥平台带动作用,广泛搭建创业平台载体,吸引支持各类人才来济创业、留济创业。
搭建高端创业平台,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以创业活跃度、创业成功率、创业服务率、创业环境满意率、就业贡献率为指标的创业型城市(县区)评价体系,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创建工作情况,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倾力打造省级以上创业平台,累计获评6个省级创业型城市(县区)、13个省级创业型街道(乡镇)、31个省级创业型社区,入围总量、分量均居全省第1位。
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以政府投资、企业和高校建设、社会共建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等创业平台,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促进各类创业实体的生成和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全市已有13家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先后被评为省级创业示范平台,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创孵化基地获评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
搭建乡村创业平台,吸引返乡创业。在全省唯一一家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试点,设立乡村振兴工作站,招募海内外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创业团队、种养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人才,以创办产业、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文化创意、柔性引才等方式到乡返乡创业,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打造新时代“上山下乡”创业新模式。目前,全市已招募合伙人545名,落地项目476个、吸纳就业3.3万余人,有关经验做法入选省委农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典型案例》。(济仁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