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第08版:

济阳街道

网格文化火起来 基层治理活起来

■本报通讯员 任向阳

近年来,任城区济阳街道高度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将群众文化作为建设新型社区的重要内容,在网格内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街道文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文化广场为龙头,以社区功能活动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百姓大舞台为骨架,以各网格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大院、健身广场)为脉络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实现街道、社区文化资源全网格通盘运作、统筹兼顾、共建共享、多向互动,引导网格内居民就地就近参加文化活动,努力实现网格“五分钟文化圈”的惠民目标。

抓好软硬件建设

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济阳街道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为目标,依托深科广场引进大型文化项目,打造全市文化创新基地,依托盛基广场、太白国际文化商务楼宇,盛世古玩基地,大力引进现代化文化业态,打造城区西南部文化中心,从而实现循环式微治理。按照职能综合化、服务网格化、活动便利化的原则,在居民小区内建设了集网格办公室、网格党支部、网格警务室、网格文体活动室于一体的“网格综合功能室”,为居民共同聚在小区开展学习交流、议事协商、文体活动拓展空间提供阵地。

目前,济阳街道辖区的10个社区均设有棋牌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娱乐场所,并完善健身路径、休闲文化广场等设施,吸引居民就近参加文体活动。积极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网格化平台,将文化服务工作覆盖到每个网格。并全面整合文化资源,积极引导、鼓励居民进行文艺创作,展现他们的各类才艺。

丰富文体活动载体

搭建交流服务平台

济阳街道还精心打造宣阜巷文化休闲步行街,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非遗文化项目。宣阜巷文化步行街,位于城区古运河南岸、与太白楼隔河相望,步行街设立非遗传习基地,现有23项非遗手工艺,34位非遗传承人入驻,传习基地设置了绣球、葫芦烙画、剪纸、布艺、传统服饰、面塑等几十种非遗展示品牌,总数近百件。“非遗小课堂”用于开展各种非遗项目的体验、教学,采取线上直播授课与线下面对面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寓教于乐。其中“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 “寻味老济宁”系列活动,深受居民的喜爱。“非遗小课堂”注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授课内容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例如传统香囊样式有限,经过非遗传承人的再加工,制作动物、植物经典造型,香囊里面塞入中草药,不仅美观,而且益于健康。传习基地结合运河书屋非遗文化场所,让非遗更好地走近大众、融入百姓生活,从而快速形成“运河记忆”产业链条,打造非遗文化聚集区。

2022-12-14 济阳街道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17621.html 1 网格文化火起来 基层治理活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