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陈根运 刘彦芳)济宁经开区马集镇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自觉维护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常态长效管理,全面提升乡村容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工作体系。由马集镇书记、镇长任双组长,责任包保河东河西两大片区,建立领导班子成员、服务区书记、包村干部、村干部、村级网格员五位一体责任体系。按服务区成立六个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把全镇划分为三大责任片区和40个责任网格,建立起区、镇、保洁公司、村义务监督员、村网格员五级监管网络,对全镇环境卫生实行全方位、全天候监管,坚持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镇对村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明确时间节点,拉细目标分工,实行“定员、定岗、定责”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每两天上报一次整治进度,进行效能考核,确保全力推进,早见成效。
强化宣教引导,扭转思想认识。镇级层面出台《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通过公开信、宣传单、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喇叭、微信群、LED电子显示屏、小视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教引导。村级层面以“镇村干部走百家”活动为载体,开展入户宣传,增强群众参与的主动性,鼓励热心党员、村民、志愿者入户宣传,现身说教,全面发动群众,对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公开表扬宣传。
强化举措创新,确保分类实效。确保整体推进实效,把各级通报重点区域及薄弱环节、机场路等6条主要干道辅道、镇驻地、40个自然村作为整治重点,以六个服务区为推进主体,逐村突破、逐村考核、逐村验收,确保不留死角和盲区,彻底解决突出问题。强化村民自治,通过学习积分制管理先进经验,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各项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对村民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形成积分,并予以相应的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将农村基础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由“行政命令”转为“激励引导”,由“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实现“积分融入治理、改善农居环境、村民和谐共治”等愿景。
强化常态督查,强化监督机制。由镇城管执法大队牵头负责,完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考核体系,量化到人、责任到人,督导调度完成实效和质量。由镇纪委、督考办按照考核内容分阶段跟踪考核,将每村、每条道路保洁质量与各村两委成员、网格员、保洁员福利待遇、年底考核挂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考核机制,跟踪问效。在村级环卫保洁中,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片区的带动作用,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形成“点上更净、线上更亮、面上更美”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