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庆刚 金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一身土,两脚泥,土生土长的蔡文良,深谙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始终怀揣着对土地、对农民、对农村工作的深深情愫,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认真践行新时代 “三农人” 的使命担当。
坚守初心、心系群众
甘做田间地头“守护者”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老百姓眼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蔡文良奔波忙碌的身影。2021年,济宁遭遇罕见秋汛,较往年同期降雨骤增,眼看玉米、大豆等秋粮作物成熟在即,地里却还是一踩一脚泥。“收割机械进不了地可怎么办”,为此,蔡文良积极动员群众开挖田间“十字沟”沥水、地头放水,昼夜不间断,争分夺秒保丰收。他利用外地调集的履带式收割机和改装自有轮式收割机,及时化解普通收割机无法下地问题。汶上县雷沃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郭波波感慨道:“要是没有蔡科长的帮助,今年的玉米都要烂在地里了,他真是帮我们大忙了。”秋汛期间,全市累计协调引进履带式收割机、改装本地轮式收割机1952台,加快了秋收秋种进程,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2022年秋季,我市部分村镇受疫情影响,秋收秋种进度较慢。“农时不等人”,蔡文良及时赶赴田间地头开起了讲堂,广泛宣传引导群众适期晚收、错期收获。他积极号召群众错峰外出农事作业或以村为单位委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进行收获,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最大限度加快了秋收秋种进度。微山县张楼镇因缺少烘干、收储企业,水稻销售、晾晒困难,蔡文良会同微山县农业农村局协调附近水稻加工收储企业,在合适的疫情防控卡点建立水稻外运中转站点,保障水稻外销渠道畅通,守住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政策惠农、科技助农
争做稳粮保供“急先锋”
“落实党的政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们农业工作者的第一职责。”蔡文良通过宣传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粮食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兄弟积极性,有效引导抢抓农时不负“好春光”。2022年全市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资金11多亿元,争取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8个、中央资金3600万元,在全省粮食高产竞赛中获得10个高产表彰、数量居全省首位,有力带动我市粮食产量水平均衡提升。
2021年,在严重秋汛影响下,我市小麦播期延迟10—15天,苗情形势异常复杂,为力争2022年夏粮丰产丰收,蔡文良坚持早谋划、早发动,正月初三就组织相关专家研究会商小麦管理技术,组织开展“攻坚克难夺取夏粮丰收百日行动”,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包保机制,发动广大农技人员下沉一线,风里来、雨里去,冒严寒、战酷暑,严防小麦“青贮”等毁麦现象发生。梁山县寿张集镇穆桥村党支部书记宋庆山说:“多亏了蔡科长和市里专家的技术指导,今年俺村的小麦又实现了大丰收。”
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2021年,蔡文良组织制定《济宁市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高质量拟定“十四五”期间全市种业发展规划。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和对下指导,目前全市已有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6个省级区域性良繁基地,数量为全省最多,农作物育种整体水平在全省领先,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履职尽责、创新求进
勇当争先进位“排头兵”
行稳才能致远,蹄急更需步稳。2022年,面对国家扩种大豆油料作物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蔡文良不畏困难、敢于担当,肩负起全市76万亩大豆、23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我市种植面积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3位,占全省面积比例达到24.2%、15.8%,超额完成任务目标。成绩的背后是默默无闻的坚守和奉献,因为是首年度大规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民缺乏种植经验,加之我市又先后遭遇恶劣天气,给大豆出苗、保苗带来了很大挑战。为此,蔡文良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带领农技人员一个县一个县、一个镇一个镇地跑,逐地块“手把手”指导群众、“面对面”讲解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他连续“泡”在田间地头一个多月,脚上粘满了厚重的泥土,身上是湿了干、干了又湿的衣服,以勤勉奉献、苦干实干确保了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圆满完成。兖州区大安镇唐营村种粮大户邓来顺激动地说道:“咱们的农业干部心里念着老百姓。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和专家们耐心细致的指导,我才有了这么好的收成。”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蔡文良以“辛勤耕耘在八坪,晨风暮雨不灰心”的执着,坚定守护着老百姓的粮食安全,为全市农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