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8日
第03版:

文化滋润心田 产业振兴乡村

——市援疆指挥部多元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本报记者 王雁南 李守臣

本报通讯员 邓长征 摄影报道

3月25日上午,在2023年新疆·英吉沙县第十二届“杏花节”春季赏花游园开幕式活动中,山东济宁市梁山县舞狮团队带来的梅花桩舞狮一上台就引得全场掌声如雷,在这次活动中亮相的还有泗水儒陶、曲阜楷木木雕等一系列济宁非遗项目。

“狮子代表了威猛雄壮。我们就是选取了代表济宁水浒文化的梁山舞狮队,通过其精彩的表演展示,既体现了两地文化的融合,又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振了干群精气神。”援疆指挥部文旅专班赵健说。

“如何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山东济宁援疆指挥部以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为着力点,先后帮扶打造了土陶村、小刀村、鲁疆达瓦孜非遗传承中心等特色旅游景点,既找准了工作切入点,又提升了英吉沙形象和对外影响力。”英吉沙县文旅局局长孙燕感慨道。

让优秀文化浸润心田

要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必须要壮大文化产业,为此,济宁市援疆指挥部班子成员可谓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并把工作重点落实在中央关于“文化润疆”指示上。“‘文化润疆’,核心在‘润’,就是要通过合乎时代和地方特色的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们的心田。”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孙希忠说。

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充分发挥“儒学原乡、孔孟圣地”文化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了原英吉沙县“三馆”一体改造,打造了占地136亩、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的“国学书院+国学讲堂+国学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为一体的国学教育综合体,这也成为南疆地区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群众参与度最高的沉浸式国学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引进专业运营管理团队,还设计研发出15类117项课程,在传承传播、融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被授予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喀什地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济宁市援疆指挥部还联合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英吉沙县委组织部,在英吉沙县委党校建成济宁(英吉沙)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先后开设了“为政之道·以德为先——习近平‘政德观’的传统文化意蕴”等系列课程;依托国学书院,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国学培训等活动,近年来培训干部、青少年和社会团体人员3.2万余人次;依托济宁(英吉沙)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开展干部政德教育培训4200余人次,组织英吉沙县党政干部、村党支部书记等到济宁参加培训200余人次。面向全县乡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多层次开展国学教育“五进”活动,年培训各族干部群众近10万人次。在各种培训学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人们的心田,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内涵。

让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英吉沙县拥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非遗项目都面临发展难、传承更难的困境。依据资源优势,济宁援疆干部因地制宜,对英吉沙四项国家级非遗“达瓦孜、土陶、小刀、模戳印花”进行了系统性、抢救式挖掘,规划建设了“英吉沙非遗特色小镇”。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土陶博物馆、刀王故居、模戳印花布大师工作室等,已被打造成集游客集散和非遗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完善土陶人餐饮、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接待服务设施,带动群众回村开店创业,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当地百姓平均年收入增加1000多元,面临困境的非遗文化遗产,真正实现了“活起来”“动起来”,英吉沙县非遗文旅品牌在新疆旅游中的热度越来越高,成为了当地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2022年以来,接待“山东人游喀什”“喀什人游英吉沙”及本地游客突破48.8万人次。

为发展壮大产业,济宁援疆干部可谓是竭尽其能。张祥东,援疆前当过4年乡镇招商办主任,在泗水县任乡镇副镇长期间又分管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利用英吉沙资源优势,围绕畜牧养殖、果品加工、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他远赴北上广、深苏闽等经济发达区域开展招商引资,累计外出拜访考察企业200余家,接待来喀考察客商120余批次,举办招商推介会7场,签订协议项目8个、达成初步意向项目4个、跟踪推进项目24个。参与引进的喀什鲁盛源畜牧业项目,投资2.1亿元,建设65座养殖大棚,育肥羊存栏量达2万只;新疆龙豪集团生物科技及物流项目流转土地7000亩,吸纳当地100人就业;新疆星洲林果业有限公司林果业深加工、鲁兴精粮、乌塘服装加工、兴英手套加工等一批项目也相继落地投产。

巨龙金属结构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济宁市兖州区对口支援英吉沙县的重点企业,目前已吸纳当地就业人员60多人,负责砼车和灌车的驾驶人员每月工资达8千多元;每年的传统节庆日,公司都为职工发放福利,每年还要为帮扶的6家困难帮扶户送去不少于1000元的慰问物品,“既来援疆,就要担负起援疆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司董事长赵天廷说。“在此就业的人员家庭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我们有30多人先后购买了小轿车,原来,我们都是骑自行车来上班的。”谈及来企业上班,40多岁的王树普一脸的幸福,他说,他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家里有车有房,“多亏了天廷兄!”王树普紧握王天廷的手亲切地感谢道。“我们就是用实际行动来诠释济宁援疆的责任与担当。援疆为什么?来疆干什么?就是要立足当地需求,充分发挥后方资源优势,为他们留下致富的理念和致富本领,为振兴乡村留下源头活水。”孙希忠掷地有声地说。

2023-04-18 ——市援疆指挥部多元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3873.html 1 文化滋润心田 产业振兴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