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9日
第03版:

李子君:当个词赋创作的“笨人”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暮春里的4月22日,周六,春雨潇潇。一场新书发布会在济宁新华书店漫舟书城,推出《水调歌头——运河女儿词赋集》。

24日下午,漫舟书城二楼电梯拐角不远处,书架上摆满了李子君的新书。封面大图是李子君民国风个人照片,题名是刘一鹤,题写是乌峰,郑华星在内页题了以“慈”演化的“兹心”二字,杨朝明为这本书作了序。

《文化周末》记者在这里专访了作者李子君。她的开场白中这样说,现在聪明人太多,要当个词赋创作的“笨人”,踏踏实实创作更多作品。

李子君,笔名红妆,人称四姑娘、运河女儿,生于济宁市嘉祥县一个武术之家,是中八式洪拳传承人,冼夫人拳创编者。

关于“运河女儿”,李子君说,自己有“三观”——时间观、空间观、生命观。其中的时间观,体现在《水调歌头·中秋》中。李子君写“才忆中秋事,今日又中秋”,表达珍惜时间之感。而表达空间观和生命观的作品有《酌江月·范蠡》“买名何用,布衣才是卿意”,《凤栖梧》“人在山东,莫道山西好”。在《更漏子·运河女儿》词前题记中,李子君写“自小,我就知道我是在运河边长大的姑娘,曾经用手捧着喝过那清冷冷的河水,亲耳听过那运河里‘嗨呦、嗨呦’的号子声,亲眼见过妈妈那粗黑的大辫子在运河里一摆一摆的倒影。这样的童年记忆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所以,这一日,我终是回来了,月是故乡明,我是运河的女儿啊!”本书的“运河女儿”,或许就是李子君时间观、空间观、生命观的融合表达。

在《子君<水调歌头——运河女儿词赋集>序》中,杨朝明表示,诗词歌赋的创作,其质量之高低,决定于多种因素,尤其决定于创作者本人,比如胸襟、抱负、器识、品性、才情、学养、功力、选材等因素,有生命力的诗作一定起于某种情感的快乐而止于一种智慧。

例如,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诗经》即经过了孔子的选编,承载了“思无邪”的大智慧。《诗经》源于生产与生活,具有多方面功能: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经》,时常会感受到一种特有的美,内心受到触动,感到它的纯粹、端正与美好。这样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经历再多时间都不会改变,正因如此,《诗经》中的篇章被历代传承与发扬。

杨朝明如此评论《水调歌头——运河女儿词赋集》:翻看之中,就会感到她就是一位优秀的诗赋文化挚爱者、弘扬者。不少人都读过子君的作品,却不一定知道她的作品数量竟如此之多!读着读着,就被带入作品的意境中。

喜爱诗歌的人,不一定能写;能写的人,不一定写好;能写好却又有那么多的诗作这般耐读,就难能可贵了。子君能做到这一点,一定是她孜孜不倦用心灵去求索的结果。

子君生活成长在孔孟故里,她是运河沿岸这片土壤开出的绚烂花朵。读她的书稿,就能看到期冀中的样子,就好像有一位“温柔敦厚”的女性款款走来,她的温良感染着、影响了许多人。

子君是“运河女儿”,她说她长在运河边,是喝着运河的水长大的。运河水所代表的是孕育、是滋养、是承载、是诉说,是祖祖辈辈在运河边洒下的汗水,是父辈们在时代发展中参与的建设。可以说,子君的每一篇作品都包含了从先人们开始的述说,开始于先人们在这片土壤上撒下的一粒粒种子。

“更为难得的是,子君《运河女儿词赋集》并不单单写运河风物和故事。”长期的海外工作经历,使她格局延展、视野开阔。她接触各种文化背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因而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表达自然。

通过现实生活,她不断思索历史,在时间和空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读她的词赋,我们能想到她会穿越时空,在夜深人静时与古代诗人对话,相互酬唱,《词赋集》中很多诗词告诉读者,这也许是她在现实生活中知音难觅的一种纾解。

在这个过程中,子君仿佛不像寻常人一样只是去夜读、去创作,而是去凝思,把自己放在对话诗人的环境中、语境里,去理解他们,或矛盾、挣扎,或闲适、愉悦。她在把握诗词意境上一直没有脱离原路,走得认真而执着。

在采访中,李子君告诉《文化周末》记者,她出生于武术世家,受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忠义文化影响颇深。由于受忠义思想的影响,她本人任侠使义,时常对古代女子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她们的才气感怀叹息,以至于感同身受。

《水调歌头——运河女儿词赋集》,前半部分是词,后半部分是赋。李子君说,她开始写赋,要追溯到20出头的年纪了。“当时《光明日报》有一个‘千城赋’的活动,虽然活动已经截止了,但是我看到后就想,诗词确实无法把济宁多彩绚丽的文化表达出来,不如就写赋吧,随后写了一夜。”

从《济宁赋》开始,李子君又创作了《太白赋》《东大寺赋》等作品,一发不可收拾。只要开始写,一写便是几个小时,沉浸其中。尼山世界女性论坛开幕时,李子君写了《尼山赋》,表达了她当时的情感和思想。

还有一件需要提到的事,李子君是颜母祠的守护者。

李子君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经年累月守护孔子母亲的祠堂颜母祠,深入发掘孔子母亲事迹,公益宣讲孔母精神。她每周每月,定期组织活动,祭扫颜母祠,最近又组织考证了颜母的诞辰日为5月18日。李子君说,她这种不求回报的守护,更多是觉得孔子母亲应当被重视、关注。

《水调歌头——运河女儿词赋集》中,收录了李子君近十年来的作品。李子君从小喜欢古诗词,从小仿写“少年不知愁滋味”,至今已笔耕不辍三十年。这些词和赋,都是记录生活、讴歌济宁的作品。她如今保持了平均一天写一首的自然状态,可以说“诗词即生活”。

《笨人赋》中,李子君写“世人忌‘笨’,争以‘聪明’为荣。忌笨、隐笨、恶笨,今甚于古”“笨者,本也!笨人者,世之所需,时之所待也”。在随后的《作赋小记》中,李子君写出了《笨人赋》的创作历程。

原是一天与友人漫步,行间,一处竹石吸引了大家。每一根竹,都在石头的重压下,以各种形态努力向上,有的穿过石缝直指苍穹,有的顶住压力曲折攀升,有的宁折不弯、百转千回寻找出路。

一时间,众人都被竹子的不畏艰难、勇敢向上的精神所感动。竹子身上的 “笨劲”,李子君恰恰认为是一种“贵族精神”。这个世界,需要像竹子一样的“笨人”和“笨力量”,因为这世上的聪明人已够多了。

李子君说,如果要寻找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语言,那一定是诗词。如果再美些,那一定是古诗词。在词赋创作中,她愿意做这样的“笨人”,多创作些作品,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水调歌头——运河女儿词赋集》 李子君 著 研究出版社

2023-04-29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4844.html 1 李子君:当个词赋创作的“笨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