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朱丽芳
青春是最美好的年华,青年是最激昂的力量。2022年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团市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锚定“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落实“1236+3”工作思路。成功承办尼山世界青年论坛,高质量完成六次大会志愿服务工作,2022年以来获市委、市政府表彰2次,团中央肯定品牌工作5项,国家级主流媒体报道10次,山东新闻联播报道5次,团省委表扬2次,争取专项资金100万元。
筑牢基层基础
推动共青团改革纵深发展
坚持党建带团建为统领,大抓基层,统筹推进共青团改革。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联合市委组织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18项任务措施,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制度保障。持续深化县域改革。坚持全市“一盘棋”,高质量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围绕4个方面10条39项改革任务,实行清单化运作、项目化推进。完成改革中期评估,指导县市区打造特色品牌。任城区获评全国“优秀”改革案例入选典型汇编(全省仅4个县市区),鱼台县、梁山县创建经验在国家级新闻媒体刊发。深化市级共青团机关改革。巩固提升团机关政治建设,持续强化工作机制和作风能力,市直机关青工委、团工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力不断增强。持续深化青联、学联、学生会、少先队和社会组织改革。实现11个县市区团委团属志愿服务、文艺体育、创新创业社团全覆盖。我市在省少工委八届三次全会和省青联十三届四次常委会上作典型发言。
围绕中心大局
全力创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我市成功争取列入全省首批创建城市。形成“141”工作格局,狠抓创建落实。一是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和领导小组统领创建工作。推动47个成员单位分工落实创建任务,争取任城、邹城、泗水、汶上列入省第一批试点县区,数量与济南、青岛并列全省第一位。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工作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10个县(市、区)政府工作报告,市县一体推进建设。二是抓好“四本台账”,实施“台账式”创新驱动。每月调度创建台账,按“蓝黄红”三色管理。推动出台青年友好“硬核”政策43条,举办“青年思享汇”青年见面会,打造青年友好社区、园区、街区、商圈等示范项目,让青年更有获得感。三是搭建“多彩青春”系列青年建功平台。围绕四个新兴行业领域成立团工委、打造“青新驿站”项目。实施县街社区“三级六个一”工程,举办青年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着力提升城市青春活力和青年满意度。举办青春济宁嗨“GO”季,开展“青春联手·助力振兴”中国青年年货节济宁专场活动,实施青年消费扩容行动。我市2个项目在省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论坛签约、数量列全省第一位。青年友好政策获团中央转发推广。
聚焦“九大战略”
突出创新创业创效
注入乡村振兴青年动力。全力保障乡村好青年省对市考核指标,实施乡村好青年赋能培育“一十百千”行动,对接市委出台《关于强化青年人才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扶持政策16条。聚焦政策、金融、组织、培育、平台等五大赋能,扎实开展泗水县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整县提升试点、10个镇街全域提质提效,重点规范建设“青创服务站”100处,支持1000名好青年攀登发展。2022年全市新选树“乡村好青年”2642人、推荐入党377人、开展技能培训1353人次,发放“乡村好青年贷”885人、额度4.27亿元,形成了好青年创业发展服务链条。“青创服务站”建设、青春文创小镇2项获评团中央共青团服务乡村振兴优秀品牌,均为全省唯一入选品牌;我市在团中央服务乡村振兴交流会上作为全省唯一地市作经验分享。
强化“青鸟计划”人才引育。完善“青鸟驿站、青年驿站、实习实践、人才孵化培育、就业创业服务、校地合作联盟”6环相扣的青年人才引育工作链条。一是规范阵地建设。在全国知名高校建成青鸟驿站130个、在美国、俄罗斯、韩国等新建海外青鸟驿站10个,优化青年驿站入住流程,打造外地青年学子来济就业“暖心第一站”。二是服务实践就业。围绕助企攀登、校地共建,常态化举办“青鸟计划”青年学子招聘活动,承办团省委招聘专场,累计征集1100余家用人单位、岗位28900余个,近4300人达成就业意向。招引近7000名大中专学生、80余支“三下乡”服务队来济开展实习实践,发放补贴10万元。三是注重引育实效。发挥青年人才加速器作用,今年新孵化青年创新创业项目98个、新增产值4.5亿元,招引来济实习实践大学生、“双一流”学生人数较去年均实现“双翻番”,有效就业人数超过1200人。邀请北京大学“力行计划”研究生社会实践团来济调研考察,促成校地合作项目,开展交流分享活动。
推进青年企业家培育“接力计划”。联合市直部门印发《济宁市青年企业家“接力计划”实施方案》,利用3年时间持续重点培养100名政治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青年企业家,举办“接力计划·青年创新创业政策直通车”,链接政府、企业、机构等多方资源交流合作,观看超过5000余人次。帮助企业申请“鲁青惠企贷”3924.9万元。精心培育青年创新创业项目,3个项目在省青企峰会现场签约、数量全省第一位。
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家门口的志愿者”工作品牌,构建“市县镇村网格”五级志愿服务架构,全市注册青年志愿者突破27万人,志愿服务组织2600余支,形成了“网格团组织+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项目+评价激励”的“青春矩阵”模式,在重大节会、疫情防控、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斩获1金2铜的优异成绩。先后受到央视《新闻联播》《大众日报》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报道。
强化典型引领
突出青春正能量要有大流量
实施“青”字号品牌提升工程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联合39家部门单位,开展2023年度济宁市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169个集体申报创建。培树榜样激励干事创业。联合市委组织部、机关工委评选“青春榜样”123名、“青年先锋岗”73个,举办“感知济宁 青春建功”系列活动,组织各级团干部和各界青年代表走进政德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开展红色教育、交流学习,激发干事创业热情。聚焦生产安全,集中开展“青春守护 平安春节”主题活动,“青安岗”报备单位集体组织安全生产教育活动99次、组建青年安全生产监察队33个,切实为企业生产经营做贡献。引领岗位建功。我市推荐选手孔令宝在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决赛中荣获车工组金奖,是山东省地市参赛选手中唯一的金奖获得者。
聚焦青年需求
扎实服务青年社会融入
青年国际交流取得新突破。首次承办尼山世界青年论坛,受到与会嘉宾和参与各方广泛好评,《中国青年报》、山东新闻联播予以报道。深化“模拟政协”青年社会融入项目。动员青少年积极参与谏言献策,提报模拟政协提案1894项、位列全省第三。撰写的《济宁市城乡青年生育意愿调查调研报告》获评团中央优秀调研报告。深化儿童关爱和青少年维权项目。新建“希望小屋”407间、总量达1339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的135%,520活动募捐额位列全省第三,团省委寄信表扬,创新小程序信息化管理并获团省委推广。全面开展“暖冬行动”,累计筹集爱心资金30余万元,为1400余名困境儿童及家庭送去爱心温暖包、助学金等保障。完成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改造升级,全年服务青少年咨询172人次。推报全国青少年维权岗4个,数量并列全省第一。开展“团聚·爱”青年联谊系列活动。举办单身青年“感知济宁”系列活动11期,组织5800余名单身青年感知传统优秀文化,为青年联谊交流需求提供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