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6日
第01版:

精播“科技种” 留下满园香

——市农科院科技援疆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高法瑞 李印峰 李继存

浓春四月,阳光明媚,新疆喀什地区农田里的冬小麦已经返青,麦苗吸收着阳光和养分,仿佛在为夏季丰收积蓄力量。来自济宁市农科院的援疆干部奔走在田间地头,指导着村民春季农田的有关生产技术。

推进对口援疆工作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关键举措。2020年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启以来,市农科院援疆干部带着组织的殷殷期盼和谆谆嘱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他们不畏艰难困苦,紧密对接新疆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用心用情用智做好各项工作。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远离亲人,耐住寂寞,埋头苦干,默默无闻为受援地区农业科技事业无私奉献,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赓续初心,接力前行

2020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农科院选派孟庆峰作为山东对口援助新疆工作第十批柔性干部人才,支援新疆英吉沙县农业建设。进疆后,不管寒冬还是酷暑,孟庆峰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从蔬菜育苗、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标准化种植等方面进行技术指导,迅速和各个乡镇的村民打成一片。一年来,孟庆峰做了大量调研和服务工作,为技术援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021年10月,市农科院孙雷明加入到援疆干部队伍中。每到喀什农业备耕备播及管理的关键时期,孙雷明及时组织山东援疆的农业技术专家,抢抓农时,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前不久,市援疆指挥部、市农科院联合举办了两期现代农业专题培训班,围绕“农业科技现代化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运用智慧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等多项内容进行授课。“我们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打通农业科技下乡的最后一公里,争取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农业科研、农业技术队伍。”孙雷明说。

扎根基层,攻坚克难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市农科院一个个农业科技援疆专家来到祖国边陲,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

为提高本地蔬菜冬季供给能力,确保蔬菜种得下、管得好、产量高,市援疆指挥部利用援疆项目帮助组建农业技术员服务队伍,采取线下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一步步把果蔬种植实用技术推广开来。2020年9月,孟庆峰和15名外聘山东技术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在做好日光温室建设工作的同时,强化冬季蔬菜种植指导服务工作,培育更多本地蔬菜种植能手。围绕蔬菜集约化育苗、移栽定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他们深入乡村“田间大课堂”,开展栽培管理技术服务和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合理安排秋延迟、越冬蔬菜茬口。此外,他们结合当地种植情况协助撰写种植技术宣传手册,用简单易懂的管理技术切实为农户答疑解惑。

2021年,市农科院将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济儒麦19”引入新疆种植,在英吉沙县表现优异,2022年实打单产523.26公斤,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3.3%,为当地小麦稳产增产提供了良种保障。

技术帮扶,人才支撑

“援疆不只是将我们的技术和人才带入新疆,更应该是对当地农业生产理念的转变。而转变理念需要做的,是长期的实践合作与交流指导。”市农科院援疆干部们深蕴其中的道理。

2021年,市农科院结合英吉沙县产业发展现状,将市农科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在英吉沙县落地发展。

2021年9月,市农科院与英吉沙县举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科技、人才及资源优势,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引育、作物高效种植、畜牧特色养殖等现代农业高效技术和发展项目开展深入交流合作。

2021年12月,济宁市农业技术人才援疆工作站在英吉沙县成立,标志着援疆干部助推英吉沙县乡村振兴工作又迈出了新步伐。

2023年3月,市农科院在英吉沙县成立“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英吉沙县科技创新推广中心”。这是疆外科研院所在英吉沙县成立的首个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代表着济宁市农业技术援疆工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为农业科研部门,市农科院在人才、技术、成果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中做出新的更大成绩,为建设大美新疆贡献济宁农科院力量。”济宁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任艳云说。

2023-05-06 ——市农科院科技援疆工作纪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5034.html 1 精播“科技种” 留下满园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