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常浩 本报通讯员 谢劼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演出、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家家忙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幅乡村振兴美好画卷在鱼台徐徐展开。
文化惠民
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
“比赛,开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2023年鱼台县“我们的‘村运会’”正式拉开序幕。速吃西红柿、大米举重、杞柳夹乒乓球……比赛项目贴近群众生活,趣味十足,引来众多男女老少围观。
鱼台县积极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为群众提供多彩的文艺演出、丰富的活动场地,不断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今年以来,全县共开展送戏下乡活动135场,群众坐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艺表演。《巧拒彩礼》《夸儿媳》等节目,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孝老爱亲故事有机结合送到群众身边,让文明新风暖心,更让群众喜爱欢心。
鱼台县还建有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农家书屋244处,藏书达45万余册。书屋配有专兼职人员管理,“买书贵、借书难、读书不便”的现实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群众一样享受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我经常来这里看些特色种植方面的书开阔眼界,村里书屋不仅环境好,离家也近,十分方便。”鱼台县种粮大户刘宝启说。
该县采用层层评议、差额评选的办法,选出村级“好媳妇”3061名,镇级“好媳妇”345名,高规格召开全县表彰大会,为10名“鱼台县十佳好媳妇”、100名“鱼台好媳妇”披红挂花,弘扬崇德向善正能量。
现在,村里打牌酗酒的少了,看书运动的多了,邻里纠纷的少了,婆媳和睦的多了。鱼台县引导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会议,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坚决摒弃铺张浪费、愚昧陋习,树立文明乡风。
着眼细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王鲁镇碌碡屯村,过去河沟两岸气味难闻、乱搭乱建,如今通过系列综合治理,成为了河水清澈、广场宽敞的群众休闲娱乐新去处。
“不仅新建了文化广场,还配置上了健身器材和篮球架,安装了路灯和监控,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这活动锻炼。”村民周建厂说。
人居环境整治高质量发展,既要从大处推动,也要从细微着手。以前,小广告乱贴乱画屡禁不止,一直是困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堵点之一。
如今,在唐马镇朱庄村,路边崭新的便民广告墙十分“吸睛”,几名群众正在围观讨论。广告墙上张贴有招聘、寻人和生活服务等信息,实用且美观。村民朱海滨高兴地说:“给小广告安上家,再也不用担心乱贴乱画破坏环境了。”
鱼台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突出,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连片集中
促产业发展村民增收
走进张黄镇于梅村,放眼望去毛木耳大棚集中连片。据村支部书记任尚振介绍,于梅自然村共有293户人家,其中233户从事毛木耳生产相关的工作,年产毛木耳达2400万袋。
鱼台县是山东省最大的毛木耳产区,毛木耳产量超过全省的82%,占全国的22%。于梅村则是最早开始种植毛木耳的村,全县几乎所有的毛木耳都会在这里集散流转,走向全国各地。从毛木耳菌包制作到菌包处理,于梅村有着一条龙的产业链。村民分工明确,村“两委”统筹规划仓储建设、毛木耳交易中心,整合农户资源,增强同客商的议价能力,增加村民收入。
鱼台县还引进泰茂种业良种繁育项目,以科技兴农为引领,辐射带动老砦镇周边7个村10000余亩土地规模化生产,帮助2000余户村民增收增产。
许多农户流转土地后依旧忙碌在田间地头,他们选择加入公司就业,当起了“职业农民”。通过系统学习农业生产知识,重新投入到田间管理、播种收割等工作中去,农户在获得流转收入的同时再获得一份工资。目前,泰茂种业已带动166名村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