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7日
第04版:

《运河风流》:应运而生的百年老字号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4月25日,电视剧《运河风流》在山东卫视完结播出。作为反映济宁文化风貌的作品,该剧一经播出,就引发社会热议。4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济宁玉堂酱园,探究《运河风流》关于这家百年老字号的背后故事。

一见到《文化周末》记者,山东玉堂酱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何景春笑着说,来到玉堂酱园,就是找到了《运河风流》故事的根。

“这件事还要从2014年说起,当年是玉堂酱园300年大庆。”也是在这当口,玉堂酱园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编剧高满堂。他是《闯关东》的著名编剧,这次来到玉堂酱园,就是想写一部反映运河与儒商的剧本,而说到“运河”与“儒商”,自然是绕不开玉堂酱园。

高满堂先后4次来到玉堂酱园,对玉堂文化十分感兴趣。在不断地了解、查证中,高满堂用半年时间写完了《运河风流》的剧本。“写完剧本后,《运河风流》总导演张新建又来玉堂酱园采风,我们全程做了接待。”2017年10月13日,《运河风流》第一集正式开拍,拍摄地点就选在了济宁玉堂酱园。

《运河风流》中,多次提到玉堂酱园的酱菜,比如品尝玉堂酱菜,把玉堂酱菜当作礼物等,都是民国时期济宁人的生活日常。剧中的“商会会长”原型,就是玉堂酱园的老板。热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剧中“掌柜”的扮演者,就是何景春。

《运河风流》中不少人物原型和故事,都是源自真实的历史,编剧把多人的故事和特点相融合,创造了剧中的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玉堂酱园几位总管也是鼎鼎有名的儒商。

戴阿堂,苏州人,生卒年代不详,于1714年在济宁南门口创建玉堂酱园。他本是江南船户,沿河贩运行商多年,往返于南北运河,发现济宁州南门口经济繁荣,商贸发达,南北商人众多,且交通便利,于是毅然弃船登陆,由行商改为坐贾。

戴阿堂驻足济宁,打算开一家酱菜铺。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他在南门口外的运河南岸买了一块地基,沿街盖了3间灰厦门头,垒起一排泥巴柜台,开了酱菜铺,还找了几个伙计。依照时兴的习惯,他为店铺取名“姑苏戴玉堂”。

戴阿堂前期主要是贩运南方酱菜为主,之后为了迎合北方人的口味习惯,他不断改良,终于制造出了既适应南方人的甜口,又适应北方人咸口的“玉堂酱菜”,可谓南北风味兼蓄。从此,玉堂酱菜深受济宁百姓的喜爱,传承至今。

梁圣铭,济宁人(1795年—1850年)。18岁进玉堂学徒。1816年,冷长连与孙氏家族联手买下玉堂十余年后,聘任时任总会计的梁圣铭担任玉堂首任总管。他上任后,努力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种类,扩大经营范围,规范经营管理,推行劳动定岗定级制,建立“规矩牌”制度,立下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店训。

梁圣铭多方融资,发行钱票,精心编著《生意论》以教后人。他在任23年,酱菜增加十余种,始创了豆腐乳、状元红和金波酒等品类。清代文学家李汝珍,在其所著《镜花缘》第九十六回,将济宁金波酒誉为“天下美酒”。梁圣铭在任期间,玉堂从一个小店铺发展成为济宁州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坊。

陈守和,济宁人(1835年—1905年)。16岁进玉堂学徒,1875年出任玉堂总管。上任后,在继续推行原有经营管理的同时,注重产品推广和社会交际,多方筹集玉堂发展资金,提升玉堂知名度。

陈守和以重金聘请,由清末著名书法家项文彦为玉堂书写了百字广告,镶于店内墙壁和店外围墙上,吸引过往游客观赏,开创了以书法艺术为产品宣传的先河。

1886年,陈守和利用孙家在朝为官的影响,把玉堂酱菜送入皇宫。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赞赏,称其“京省驰名,味压江南”。从此,玉堂酱菜成为上层社会礼尚往来的佳品。

孙瀞峰,济宁人(1857年—1920年)。1906年任玉堂独营首任总管,上任后对玉堂进行了全面改革,重设管理机构和岗位职责,改革了多项店规和工艺制度,按技术和岗位施行不同等级的月资制度及奖罚条例,理顺生产关系,实行“七行、八作”管理模式,有效调动了店员的生产积极性。

孙瀞峰在任期间,大力开发新品,力创名牌,研制出万国春、冰雪露、宴嘉宾及丰年乐、合家欢等多种露酒。1910年,玉堂产品在南洋劝业会获奖;1914年,在济南举办的山东省第一届物品博览会上,有35种产品获奖;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玉堂金波酒、万国春酒、宴嘉宾酒、冰雪露酒、酱油和酱菜,获得5枚金奖和1块奖词,为国家赢得荣誉,玉堂从此名震国内外。

孙笃丞,曲阜人(1897年—1965年)。孙瀞峰之子。1938年任玉堂总管,当时日寇侵占济宁,时局动荡,他审时度势,利用多种手段,周旋于日、伪、匪之间,使玉堂能够维持生产,在艰难的环境中存活下来。

1948年7月,解放战争时期,驻扎在济宁的国民党部队为阻止人民解放军攻城,放火烧城三天三夜,玉堂酱园毁于一旦。两个月后,孙笃丞组织店员重建家园和店铺门面,恢复生产,使玉堂品牌得以延续。

1950年至1954年,三大改造时期,孙笃丞的思想发生激烈变化,从抵制改造到消极接受,再到主动要求改造,积极接受政府领导。他积极与政府合作,促进公私合营的全面开展。

玉堂酱园于1954年7月1日实行公私合营,公方代表王晓东任董事长,资方代表孙笃丞任经理。自此,玉堂酱园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孙笃丞亦当选为山东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

《运河风流》中,百姓吃玉堂酱菜是生活日常。在历史中,真正让玉堂酱园声名鹊起的,是慈禧太后品尝玉堂酱菜的故事。

1885年(光绪11年),在清朝宫廷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老家济宁的当朝军机大臣孙毓汶,遭当朝御史弹劾,理由是孙毓汶既当官又经商,与民争利,有违大清律“为官不经商”之嫌,应予查办。孙毓汶是孙玉庭之孙,也是玉堂大股东之一。

孙毓汶诚惶诚恐禀告皇帝说,老家确有一个小酱菜铺,是家里人自己种菜,自己腌制,自家人食用,剩余一小部分方便给予邻居们,只是一个制钱的小生意,没有与民争利。

慈禧太后听闻此事后,下旨要品尝玉堂酱菜。孙毓汶受宠若惊,立刻派人快马飞奔济宁传旨。时任玉堂总管的陈守和不敢怠慢,选派最好的技师林大松筹办此事。他们计算好到京的时间,制成半成品装到船上,边行船边制作,船到北京正是酱菜成熟的最佳时间。

进京后,孙毓汶把酱菜呈给慈禧太后品尝。光泽鲜艳,脆嫩适口,酱香浓郁的玉堂酱菜,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赞赏,誉为“京省驰名,味压江南”,赏赐林大松为七品御厨,并下旨玉堂酱菜作为贡品送入皇宫,玉堂酱园由此名声大振。

《运河风流》为何在玉堂酱园拍摄?最主要的原因,是玉堂酱园和运河息息相关。可以说,玉堂酱园是伴随运河而生的。在济宁商贸业空前兴盛的清朝年间,苏州船户戴阿堂登陆济宁,创办了“姑苏戴玉堂”,货源多为苏州“潘万成酱园”所产各种酱菜、腐乳,以及济宁当地所产的酱油、食醋等。这就是如今玉堂酱园的发端。

《运河风流》反映的是民国时期的济宁,剧中多次提到玉堂酱园,这是完全符合历史的。民国时期,玉堂酱园出品的酱菜享誉国际。1914年,在济南商埠公园召开的山东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上,玉堂酱园参展的42种产品中,有35种获奖。

其中,获金牌奖的酒类共16种,获金牌奖的酱菜共16种。此外,特品冬菜和远年酱油也获得金牌奖,黄嫩甜酱获银牌奖。在此次展览会上,玉堂深受各大参展商号的关注与羡慕。展览会评议长王寿彭称赞说:“玉堂所制酱菜向称特品,在国内外贸易品中,其制品之精良,其制造法之优美,固独树一帜”。

此外,《运河风流》中的宋鲁生等儒商,为国为民参与武装斗争,同样也有真实的历史写照。抗日战争时期,玉堂酱园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9年,资助滋阳县(今兖州)郑逵生领导的抗日游击队。1940年前后,玉堂酱园为党的地下联络站,多次掩护中共济宁城关支部成员范铁民、路延岭、郑又樵等抗日人士躲避日本宪兵队的搜捕。

1946年1月初,八路军攻克了济宁城附近的敌人据点。一天晚上,八路军的先头部队在陆连长的带领下,秘密进入南门外的玉堂酱园,做攻城前的准备工作。这时的资本家都吓得躲了起来,但玉堂的工人们却大胆出来,热情迎接八路军的到来。

工人们有的烧水,有的做饭,有的引导战士们察看攻城地形,直忙到第二天凌晨。黎明时分,工人任绪连突然想起一件事,赶紧找到陆连长说,紧靠着玉堂有个隐秘的警察所,那里有伪军驻守,还有通往城里的电话。陆连长听到后,立即带领战士们拔掉了这个据点,为攻城扫除了一个障碍。

1月9日清晨,攻城的战斗打响了,玉堂酱园的工人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运送弹药,奔忙在战斗线上。经过激烈的战斗,国民党部队被打垮,济宁城获得第一次解放,工人们欢欣鼓舞。不久,上级派八路军陆连长和5名干部来到玉堂酱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阶级教育,提高工人觉悟。

经过组织发动,于1946年2月17日召开了工人与资本家说理大会。会场正中悬挂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画像,周围贴满了红色标语,玉堂酱园全体工人和其他行业的工人代表2000多人,参加了由市工会主持的说理大会。

会上,玉堂老工人张贵荣、张贵喜、任绪连、单心田等人,先后上台与孙笃丞进行了面对面说理斗争。会后,工人代表与资本家达成了5项协议。这次说理大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仅为工人们争得了实际利益,也鼓舞了他们的革命热情。

此后,上级党组织派五区委组织委员唐素同志,来玉堂考察指导工作。经过考察,在说理斗争中涌现的工人积极分子,任绪连、李传科、张玉山等5名同志,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成立了济宁第一个工厂党支部,唐素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任绪连同志任副书记。从此,玉堂酱园有了党组织的领导,在后来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6年济宁第一次解放后,由于在玉堂举行的说理大会取得空前的成功,为工人们争取了利益和生产保障,大家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济宁市工会领导人杨佩同志来到玉堂,调研情况,多次与工人们座谈,鼓励他们与资本家进行斗争。

为了更好地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杨佩同志决定在玉堂建立工会组织。经过工人们的积极推荐,玉堂工人张贵荣任工会主席,张玉山任工会副主席,这也是济宁第一个企业工会。同年6月,玉堂工人刘松堂被选为济宁市人民政府参议会代表,赴邯郸参加由薄一波主持召开的冀、鲁、豫三省人民政府代表会议。

1946年,玉堂党支部、工会相继成立后,工人们意气风发,干活不觉苦和累,但资本家感到末日来临,处处作梗,转移资产。工人们为了保护工厂利益,在中共济宁五区区委的领导下,以党员和工会会员为骨干,组织成立了20人的民兵钢枪队,杨永福为队长,任绪连为指导员。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值勤,白天上班,晚上巡逻,有效维护了玉堂的生产秩序,保护了资产不受损失,并在以后的防特、反霸斗争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运河风流》里“济宁三杰”之一的宋鲁生,是儒商的代表。在何景春看来,儒商的发源地就在济宁,第一位儒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儒商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堪称孔子高徒,儒商鼻祖。他是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他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端木遗风”,是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他也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何景春向《文化周末》记者表示,儒商,源于儒家思想,是“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与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客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儒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规范自己的商业行为,把儒家的价值理想与市场运行本身的法则相结合,遵循并指导市场活动。“现代儒商”多指有文化、讲道德、善理财、会管理、创效益,并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商人或企业家。

“外地很多酱园做所谓的‘高端产品’,一瓶酱油好几百,这是不符合商业规律的。酒可以储存,酱油不行,过了保质期就变味了。”何景春说,《运河风流》体现的儒商精神,其实就是玉堂精神。

儒商精神的核心,就是为消费者考虑,诚信经营,真材实料,谋利有度。何景春表示,作为在运河之上兴起和发展的百年老字号,玉堂酱园会肩负起时代重托,做运河之上的风流儒商。

2023-05-07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35130.html 1 《运河风流》:应运而生的百年老字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