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汪泉
近年来,任城区李营街道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符合老百姓需求的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实现路径,以严谨高效的组织运行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建设“美德任城和信用任城”贡献李营力量。
建立信用“微组织”,增强乡村凝聚力。街道建立“美德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村级信用评审会——积分信息采集员”三级信用管理体系,细化组织流程、工作职责。组建村级党员先锋队、巾帼服务队、治安联防队、青年志愿者等服务组织,引导农村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等踊跃参与志愿服务。不断拓宽“信用+志愿服务”活动渠道。建设“信用+幸福食堂”和“信用+暖心洗衣房”,倡树孝老爱老新风尚,并开设“信用+四点半课堂”及“雏鹰课堂”,解决孩子照看难题,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推行信用“微志愿”,让民风好起来。街道志愿者通过现场答疑、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向村民普及社会信用相关知识,提高广大村民诚实守信的意识。美德信用志愿服务活动紧紧围绕重点工作及群众诉求,由初期的开展“信用+环卫”转变为街道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信用建设就延伸到哪里。街道延伸开展了“信用+帮办代办”“信用+美丽庭院”“信用+清洁庭院”“信用+反电诈宣传”“信用+防汛抗旱”等活动,实现了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人居环境整治、反电诈宣传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并通过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贯穿到群众生活中。
落实信用“微激励”,让民心聚起来。在信用积分认定方面,街道实行“制定信用管理办法——广泛宣传发动——村民广泛参与——信用信息采集——积分认定公示——积分兑换应用”六步工作法,对于村民赚取的积分,立足农村实际,各村采用自建和与现有商店结合等多种方式设立信用商铺,信用积分超出基础分1000分的村民,可凭个人信用积分直接到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将信用建设和信用惠民有机融合,实现“信用有价”,真正让诚信的居民得到实惠。同时,街道每月举办一次“信用之星”颁奖活动,向月度信用之星发放流动红旗,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引导村民讲风格比奉献。
确保乡村事务“微治理”,让群众融进来。李营街道全面细化梳理村居管理、社会公益、公民道德、综合治理等基层治理条目,将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好人好事及参加村级事务等92项行为给予信用加分;对不遵守村规民约、乱扔垃圾、不赡养老人等78项不文明行为给予扣分。建立村民信用档案,并规定在村民基础分为1000分的基础上,依据加减分情况划分六个积分等级,对村民日常行为实行积分量化管理,将诚信缺失的村民列入诚信“黑名单”,在政策扶持、临时救助等方面予以限制,促使村民遵规守约。得益于信用“微治理”,李营街道的试点村由原来村级购买服务变为村民参与志愿服务挣取信用积分,村集体支出大大减少。对于节省下来的资金,村集体将其回馈到村内“幸福食堂”“暖心洗衣房”“四点半课堂”等惠民项目中,逐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